作为一个拥有八百万臣民、手握实权的国王,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八道尽失、丢掉九成国土,将抗倭大事交给自己的儿子,自己一路逃到鸭绿江边,随时准备逃入大明…
这种人不是昏君是什么?他有万历的弱点,但没有万历运气好。
但凡此人有些胆魄和本事,也不会这么快就让朝鲜差点亡国。
“钦使下船!”随行礼官唱喝道。
随即仪仗队就先下船上岸,接着众人就簇拥着身穿蟒袍、头戴梁冠的朱寅下船。
朝鲜君臣看到朱寅,忍不住神色一怔,都是面面相觑,目光惊愕。
天使怎么这么年轻?看上去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啊?
他们情报封闭,还不知道朱寅的事情,事先也不知道大明会派朱寅出使日本。
虽然朱寅还是少年,可是朝鲜君臣却无一人敢怠慢。因为朱寅相貌清俊,气度尊贵,一看就不是个普通少年。
必然是个极有来历的!
眼见钦差仪仗和旌节打出来,李昖仅仅犹豫了一下,就赶紧对朱寅下拜行礼。
“臣李昖,见过上国天使!恭请天子圣安!”
他虽然是朝鲜国王,位同大明郡王,权知朝鲜国事,可一旦遇到大明使臣,还是要主动行礼。
因为朱寅代表的是大明,是天子。所以,他拜的也不是朱寅。
数十名两班贵族出身的大臣也一起下跪行礼,给天子请安。
“皇帝圣恭安!”朱寅手一抬,“殿下请起!诸位请起!本使乃是出使日本,督促日本退兵停战,并非出使朝鲜。本使也只是路过,暂时停留义州。”
朝鲜君臣这才站起来,一起寒暄问候,无非是天使远来辛苦。他们说的汉话似乎发音不准,和中原官话差异很大。
朝鲜君臣精通汉文,却拙于和明使汉语交流。也就是说,在明朝看来,他们精通汉语的读写,口语却很差。
很多人都会读写汉文,也知汉字精髓。可是口语发音古怪,只有极少数人能和明朝使臣用汉语熟练交流。
因为他们说的汉语,明朝使者听不懂。
同样,明朝使臣的汉语,他们也听不懂。
朱寅知道,史书记载朝鲜国王和明朝使臣交谈,因为彼此的汉语都听不太懂,只能借助翻译或者“笔谈”。
这就是史料记载的“笔谈易,口说难”。
然而奇怪的是,朝鲜贵族之间可以熟练交流汉语,却不能和明朝使臣熟练交流。
朱寅当然知道原因。
原来,朝鲜贵族传承悠久,源头仍然是高丽时期的那些世家大族,说汉语的传统很悠久了。自诩“东国虽小,慕华如父”。
讽刺的是,此时的朝鲜汉语更接近河洛雅言。
唐宋时期朝鲜贵族就使用河洛雅言为上流语言。后来被元朝统治,河洛雅言几乎中断。
大明建国后,为了消除辽、金、元的胡语影响,太祖恢复以河洛雅言为准的“中原正音”,制定《洪武正韵》,推行全国,颁布给朝鲜。
于是,朝鲜贵族又用《洪武正韵》为准。而《洪武正韵》很接近河洛雅言,等于朝鲜贵族很大程度的恢复了“河洛雅言”。
大明后来因为朱棣迁都北京,朱棣本人又习惯了胡化汉语,不再推行《洪武正韵》,近两百年下来,胡化的汉语反而成为主流。《洪武正韵》的全浊声母消失,失去了汉语千年的典雅古韵。
此时的中原“官话”,词汇中有大量的契丹语、女真语、蒙古语。发音不但消除了浊音,而且儿化音很重。和日本、朝鲜、安南的汉话都有很大差异了。
这就是为何唐宋时期的高丽人、日本人,能熟练和唐宋使者交谈,到了明朝反而汉语水平“退化”到难以交流的地步。
不是他们汉语退化,是中原汉语的发音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还没有适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