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寧夏之乱,最先向朝廷匯报者,就是陕西巡按郝运来。
按理说,郝运来做官才三年,是没有资格当巡按的。他又没在庶常馆待过。
可是有郑氏的帮助,轻飘飘一个巡按御史就到手了,不知道羡煞多少同年。
至於三甲进士郑国望,身为“国舅”,那就更是官运亨通。
三年工夫,都察院观政一结束,也是巡按御史起步,简直是作弊一般。
说来也巧,两人刚刚得了巡按御史的官位,寧夏就乱了。
可郝运来立功升官之心如火如荼,郑国望也一心证明自己是男儿好汉,
反而都想利用职权参与平叛。
作为巡按御史,他们本来就有资格成为监军团中的成员。
根本不需要朝命。巡按御史什么都能插手,监军更是天职,他们直接就能去军前对武將们指手画脚。
两人得知朱寅成了巡抚,都是幸灾乐祸,希望朱寅一直在地方窝著,再也无法当京官。
郝运来没有说话,郑国望却是说道:
“回族叔的话,朱寅虽然才高名大,可他从来没有统兵过,这次去寧夏,多半劳师无功,受到陛下切责。”
郑洛皱眉道:“你如今已是巡按御史,怎么还不知规矩?老夫说过了,
不要叫我族叔,你我都是朝廷命官。”
郑洛和郑氏的確是同宗。只是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疏远。但真要论起来,郑洛的確是郑国望的族叔。
郝运来看著朱寅的背影,说道:“回经略相公的话,晚生以为,朱寅只要不犯大错,听取眾人建议,叛军必败。相公无需担心。”
“朱寅此人虽然没有统兵过,可运气向来极好。或许是个福將也未可知郑洛微微点头,“但愿他马到成功,不要让寧夏糜烂,劳师无功。,
老夫若是年轻几岁,哪里能坐在此地等待捷报。”
“月盈,运来,老夫签发手令,將督標两营,让你们带到寧夏,听从朱寅节制。”
“你们一人统帅一营,明日大早就出发吧。
郑国望神色一喜,隨即蛾眉一皱的说道:
“大同精兵很快就要被朱寅调走,防务本就空虚,经略相公把督標两营让我们带走,那经略的安危谁来保护?若是韃子攻打大同·—"
郑洛摆摆手,“老夫年事已老,你们不用担心老夫。若是韃虏真的攻打大同,督標两营才四千兵马,也无济於事。"
“眼下寧夏有事,平叛主力就是秦军晋军,你们是秦、晋巡按,本就有监军之责,责无旁贷。”
郝运来心中惊喜。他这次来阳和城,本来就想带走郑洛的督標。
“经略放心便是,下官带走督標去寧夏,督標回,下官回!』
当天黄昏,朱寅就到了大同城。
大同总兵、大同知府,代王府,全部在大同城。
此地是唐之云州,辽之西京,不但是边城重城,也是繁华之地,商贸辐,货集八方。否则当年正德皇帝也不会来此巡游。
明初第二次北征,徐达走的就是大同,可惜结果大败。徐达在草原吃了大亏,为了防御文重修大同城。
朱寅沿途看到一座座关城烽,追古抚今,遥思后世,不禁感慨万千。
催门关抗辽,平型关抗日,都在这大同。
大同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余,固若金汤,气势磅礴。整体布局如“凤凰单展翅“。
大同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
朱寅来到和阳楼下,不禁又想于谦的诗:
“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坑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上將亲平西突厥,前军近斩左贤王。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筋送夕阳。”
此时的大同城,戚继光、李如松兄弟等人已经到了。
按照朱寅之前的命令,一起出关的將领会在大同匯合。此时应该匯集了一半兵马。
朱寅不但向朝廷保举调遣了熊廷弼、秦良玉、李如松,还调遣了麻贵、
萧如薰。
他將和戚继光率领这些人,主动出塞!
朱寅知道,歷史上的寧夏之役,明军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初期主持平叛的总督魏学曾,一直企图说服叛军投降,始误战机。
魏学曾被撤职下狱,又使明军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