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下来,已经造出八千多斤药物,价值万余两。
这还是寧清尘定的便宜价格。
田义道:“这次大疫来势凶猛,没有小半年怕是难以平息。你把造好的药全部送到南京药库,老夫写道手令,让户部立刻兑现银子。”
“你有了现银,就多招人手,多买药材,多造药物。这药物上的事情,老夫就交给你了。”
寧採薇才回到青桥里,立刻將药物运到南京。
药物肯定是有效果的,她相信妹妹的专业水平。
抗疫的事情她也不用管,她又不是官府。她的责任,就是及时提供足够的、
有效的、便宜的药物。
这就是最大的贡献。
为了製造抗疫的药,她连本来的“春阳丹”计划都暂停了。
回到青桥里的第二件事,寧採薇就以录事寮寮史的名义,派遣四个年纪最大的学生范忆安、李鉉成、罗言、乐正远,携带经费一千两,在几个护卫的护送下,去北京组建“北寮”。
这是之前朱寅就定下的方案,就连组建“北寮”的章程办法都制定了。只是朱寅这几个月一直在忙於备考,没有来得及实施。
寧採薇也不想等了,乾脆儘快组建北寮。
第三天,范忆安等人过了中秋节,在寧採薇面授机宜之后,就带著一千两的经费离开青桥里,北上京师。
从今以后,录事寮就有了南寮和北寮两大分支。但总部暂时还是在江寧。
忙来忙去,寧採薇这才发现,来到明朝后的两个中秋,都没有过好,都很马虎。
去年中秋,出现夫子庙大案。
今年中秋,又是乡试又是大疫。
唉,什么时候,一家三口一犬,能好好过个中秋节啊。
明年可以么?
寧採薇刚忙完一大堆事,又有一件事找到了她。
却是赵嬋儿到了。
赵嬋儿如今是厂院的教师,专门教识字少的新雇员识字,每天只上半个时辰的课。
作为寧清尘的奶娘,她算是半个家庭成员,和朱家很亲近。
“採薇,”赵嬋儿也不见外,坐下来就自己剥了一颗奶,“今年的秋社,
你打算怎么办?”
“秋社?”寧採薇这才想起,去年的秋社此时已经在筹备了。
赵嬋儿解释道:“以前每年秋社大祭,都是张家等几家豪门大户张罗著,主祭人也都是他们几家轮流来。”
“可是如今,王家没了,刘家败落,张家也不伸张,这秋社大祭,居然没人主持了。”
“如今乡亲们,都眼巴巴的看著朱家呢。都说今年,就靠北里朱了。”
赵嬋儿笑嘻嘻的,“其他人家小门小户,想办也没那个財力。即便有那个財力,也没那个威望不是?”
寧採薇眼晴一亮,哪里会拒绝这个难得的机会?
虽然眼下有大疫爆发,可还在苏州,离南京还远得很。倒不是不能办。
就算你防止聚集不办,可周边乡村也会办,光你青桥里不办有个屁用?
朱家要是主办这次的秋社大祭,就能藉此宣告朱家在整个青桥里的地位,竖立朱家的影响力。
谁掌握了乡中祭祀大权,谁就是乡中的统治者啊。
同时,还能藉此机会,推出奶gg,將奶和喜庆之事捆绑在一起。
虽然谁办谁钱,但这个钱肯定得值。
“嫂子提醒的好。”寧採薇笑道,“今年的秋社大祭,朱家来办,大概要多少银子?”
“不老少。”赵嬋儿说道,“青桥里共有五个都的大村落,一千多户人家呢,每年秋社大祭,怎么也要三四百两银子吧。"
三四百两银子,的確是大手笔,也只有大户才办的起。
可是几百银子,就拿到乡中祭祀大权,寧採薇觉得赚了。
她点头道:“虽然银子不少,但朱家愿意办。总不能让咱们堂堂青桥里,六千多乡亲,去其他地方看社戏吧?”
赵嬋儿笑道:“你真是又体面又慈悲又痛快的!不然怎么说你是个小菩萨呢。我这就去和她们说,今年的秋社朱家来!”
“你知道她们怎么说么?说寧大脚为何是大脚啊?那是因为她是观音大士下凡!观音娘娘当然是天足,何曾裹过脚?大脚才对。”
观音下凡?寧採薇张张嘴,居然无言以对。
原来,不仅仅是大儒会辩经啊。
ps:今天就到这里了,蟹蟹,晚安。抗疫之事只是一笔带过,因为歷史上万历十六年,的確江南大疫,绕不过去。但又不想写这个,就只能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