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北里朱!

不久之后,船就到了广州江面,只见两岸灯影迷离,船如市。一片繁华。

悠扬的丝竹管弦声中,伴隨著咿咿呀呀的粤剧吟唱,却是弋阳腔,有《西厢记》,也有《紫釵恨》,却是:

“感怀一曲断肠夜,知音千古此心同·—"

“一秋闈经世累,关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

深秋的江风浩荡吹来,寧採薇衣裙跃,却是感觉不到寒意。

寧採薇站在船头,看看北岸灯光下的古代大都市,不禁目光迷离。

这就是广州啊。不愧是千年商都,哪怕在明朝,也是特大都市。

广州是如今的广东首府,商贸市景之繁华,南国第一。乃是和南京、北京、苏州、扬州並列的大都市。

此时的广州城中,最少有八十万人口。嘉靖三十五年,住在广州的传教士费尔南记载:“广州城每日消耗五千头猪。”

“小主家。”船老大来到寧採薇身边,一脸憨厚的笑容,“今夜就不走了,歇在广州码头可好?”

这艘江船,是寧採薇在香山码头租的,適合跑珠江,不是之前的海船。

船老大连同船工,只有四个人,但驾驭这艘船足够了。

“为何?”寧採薇蛾眉微,“江船不用人力,掛帆就能走,为何要歇一夜?”

船老大道:“小主家啊,我们从江口到广州,也是几十里的水路,大家都饿了肚子,总要靠岸吃菜喝酒-"

寧採薇不以为然的说道:“船上不是有乾粮么?熟食也有,买点船上吃就好了,为何还要上岸歇息一夜?”

船老大赔笑道:“这船上吃乾粮,哪有在岸上馆子里吃著香甜?一天不吃香喝辣,身上就没力气啊。"

寧採薇不禁翻个白眼。

粤人还真是喜欢吃啊。

“好吧。”寧採薇也不想和船老大闹僵,毕竟是他的船,还要靠他送到广西柳州。

乾脆,趁著这个机会看看广州,就当是商业考察。

“不过我有言在先。”寧採薇正色道,“岸上繁华如烟,靠岸后你可別了眼睛,误了事情。”

船老大心道:这小姑娘真是人小鬼大,跟个大人似的,鬼精鬼灵。口中却道:

“小主家放心,既然收了银子,不敢怠慢。”

当下,江船慢慢靠在北岸码头,寻个地方拋锚,但见江岸密密麻麻的都是船,船上的船灯,璨如繁星。

上岸之后,寧採薇才感知到广府的那种潮热的气候。

哪怕是晚上,岸上也是游人如织。无论男女,大多穿丝罗纱和云缎。

女子衣服的款式,多是凤尾裙、月华裙。在寧採薇看来,和清朝时期的服饰截然不同。

和江南女子不同的是,岭南女子爱戴掛链,而且掛链上掛著掏耳勺、牙籤、镊子、小餐刀、顶针、小剪刀等物,很有特点。

隨身带著白银製作的牙籤和小餐刀,可见是真爱吃。

可隨身带著顶针和小剪刀,可见也是真勤快她们的髮式爱用唐式,多有唐朝女子的双螺髻和墮马髻。

不管男女,脚下的鞋子也多用木履,或许是因为广府潮热,不爱捂脚?

果然,明朝时期的广府,是穿木屐最普遍的地方,也是唐风遗留最浓郁的地方。

无论男女,都很爱簪。很多人都是鲜满头。甚至门前、马车上都插著枝。

虽然簪习俗在大明各地都存在,可是却没有比广府士民更喜欢簪了。

寧採薇和丁红缨等人,看著簪的人群,忽然感觉自己有点格格不入。

因为她们没有簪,好像少了什么一般。

寧採薇等人在南关之外的城门边上找了一个客栈,住了进去,算是歇息一晚。

正统六年,朝廷因为广州混乱,下令整治。之后焕然一新。所以起码在城中,还算安全。

夜里就是蚊虫太多。幸亏有蚊帐,不然眾人根本无法入睡。

寧採薇是关中秦人,很不习惯广府的湿热,总觉得身上黏黏糊糊的,一夜都没睡好。

都深秋了,广州人还喜欢在外面坐著喝凉茶,吃宵夜,谈天说地。

第二天早上。

刚到辰时,城门一开,就见很多人推著车、挑著担子,鱼贯入城。

他们是每天最早入城的农、贩,成百上千。

清晨的广州,立刻沉浸在香之中,满城香如醉。

原来,广府百姓极爱卉,称卉为素馨。以至於卉是必需品,鲜贸易非常繁荣,养活了很多农。

在大明朝,如今的广府农,可是天下闻名啊。

广州甚至有专门运载鲜的渡口,也就是五羊门南岸的渡口。

广州城外有很多田,农专门种植卉。广州七个城门都是市,每天售卖上千担鲜,真可谓城也。

寧採薇等人了几钱银子,买了几支,簪在头上,顿时芳香满身。

之前討厌的蚊虫,也不敢轻易近身了。

“我明白了,原来是驱赶蚊虫!”寧採薇立刻想通,为何广府人习惯戴。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