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5章 大变革的时刻(第一更,求订阅)

朱卫华点头说道:

「在那里确实有很多华文教材,虽然有些名词不同,但我们确实可以直接引进。不过,那边的大学观点与我们这边不同,就像华文教材,他们认为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更快了解到一个学科有哪些知识,而且表述比较简洁,对于快速入门,掌握关键词或者复习还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想进一步加强,就必须尝试接触学习外文教材,典型的就是英文教材,例如美国的各科英文教科书。

这也和当年SEA大学建立时,直接引入英美大学教科书有直接关系,更关键是英文教材普遍表达更准确、更通俗,而且有丰富的配图和图表帮助理解。更重要的是,英文教材大多在每个章节配备完善的参考文献,保证知识及时更新。」

接着,他又特别强调道:

「而华文教材在翻译时,往往会忽略参考文献,而且翻译时受限于翻译者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的甚至会重复、混乱,或者出现莫名其妙的解释。这自然会影响到教学,所以,南洋那边对华文专业教材的翻译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对翻译人员也有相应的要求,必须是专业教授才能够翻译,而且还要求是其本人翻译,不得假手他人,以确保的翻译准确性。」

朱卫华的回答让主任点头说道:

「确实是这样,现在高教出版社那边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翻译,那些翻译既要知晓外语和还要懂理工知识,这样的工作人员,很少啊!」

是不多,即便是有也只是懂「基本理工知识」,而翻译人员的素质又直接决定了教材的准确性。

接着朱卫华又补充道:

「不过,我们还可以引进SEA的本土教材,那些教材虽然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外国学校使用,但也有华文版都是出版者自己编写的,没有经过再次翻译,我觉得,这样的教材才是最值得引进的。」

他的建议让主任的眼前一亮,主任连连说道:

「你的这个建议很好,我这就报给上级,对了,你能列一些名录吗?」

朱卫华的这个建设到底有多幺重要,主任是非常清楚的,能够直接引进第一手的教材,肯定比翻译的更精准,或许会有一些专业名词上的不同,但文字总归是一样的。

当天,朱卫华甚至没有去上课,而是一心扑在办公室里,在那里回忆着看过的那些教材,当然,他也不是全凭回忆,在征得主任的同意后,他甚至还给自己在SEA的朋友打去了电报,希望对方能够提供一些建议。

等到他在邮局发出国际电报之后,差不多已经是下午五点了,正准备离开时,却听着邮局的收音机里传出了一个新闻:

「……即将对暹罗展开友好访问。」

收音机里的新闻,让朱卫华整个人都愣住了,他甚至有些错愕的扭头问道:

「同志,这新闻里播的是什幺?」

在从对方的嘴里得到答案的时候,朱卫华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幺走出的邮局,此时,外面的雪已经停了,走到路边,推着自行车的朱卫华,行走在雪地中的他依然处于某种震惊之中……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