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0章 真正的顶级学阀(第二更,求订阅)

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给予青年学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做不出成果不但升不了教授,还要取消编制,等于沦为无业游民。甚至有青年学者面临考核压力选择跳楼。

等做到了教授,要往上继续冲各类帽子,就需要课题。

但问题是,课题是大佬们评审的。由于领导们也不懂科技,所以大佬说这个课题可行,才就能评上。

这个时候,拜会大佬有时候比钻研科研更重要。而大佬的视野锁死了科研的上限。

诺奖这种级别的奖项,一定是超级创新,也就是超出人的预见之外,包括大佬。

想到这,李毅安又说道:

“奕轩,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青年学者沙龙吗?”

父亲的反问,让李奕轩沉思了一会,说道:

“是为了和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很多青年学者都提到过,在沙龙上他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提点和指引。”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一开始的时候,李毅安确实是抱着“偷渡技术”的想法创办的“青年学者沙龙”,但是另一方面,他还有一个私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阀,大佬。”

“什么?”

看着一头雾水的儿子,李毅安默默的点着一根雪茄,然后说道:

“任何一个体系,都有其大佬,学术上同样也是如此,这些学术大佬,就是学阀,他们身居高位,把持着资源,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更要命的是什么?

是如果拜会大佬变得比钻研科研更重要,那么对于学者来说,最重要的也就是社会孤,而最致命的是什么?

是学阀的视野锁死了科研的上限。因为突破性的成果,是无法预见。如果学阀把持科研,那么,科研的上限自然受到限制。”

抽了口雪茄,李毅安进一步解释道:

“就算你让牛顿去当物理课题的评审员,他一定会把爱因斯坦的引力课题、或者光的波动说给否定了,因为两者理论体系格格不入。牛顿也不能想象引力的本质是空间扭曲,或者光存在波动性。”

父亲的假设,让李奕轩不禁愣住了,他确实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所以,我们需要是给予基础研究一定的空间和资助,不能过分压榨学者,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控制学阀势力范围,让青年学者有出头的空间。允许有一些不善社交的学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默默研究,给他们留出了一点生存空间。”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