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9章 诺贝尔奖,提名而已(第一更,求订

他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三十五年,他来这里留学的时候,当时非常犹豫,顾虑非常多,但是,仅仅只有数面之缘的先生给他寄来了 。

其实,在南洋中文大学,他就是一个另类,不擅长社交,性格孤僻,甚至不愿意带研究生。

他也不是不愿意带,而是对研究生是极其挑剔的,平庸的,智商不够的,自然是入不了他的眼的。

在大多数时候,他的生活就是实验室,宿舍与教室,基本上从不与人往来,不过这并不妨碍,中文大学每年的校友会上都把他拿出来做招牌——两次参加过官邸学者沙龙。

官邸的学者沙龙,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不少受邀的青年学者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甚至涌现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楚友臣这位化学博士,两度进入官邸沙龙,自然也是因为其在学术上有着颇为出色的成果,其在永宁大学化学系读本科时,就提出了前线轨道理论。

他提出这一理论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几年后,太平大学的伍应和首先肯定这一理论的价值。

但是,楚友臣初期的工作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他的同事和上司认为其不专心从事应用化学的研究,而是希望提出全新的化学基础理论,当时把量子力学引入到化学领域中还不为化学界所接受,所以学术界对其的理论也并不重视。

直到十几年前,欧美学术界开始大量引用他的论文之后,sea化学界才开始重新审视其理论的价值。由于他在前线轨道理论方面开创性的工作,南洋中文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理论化学研究团队。

但因为他的性格孤僻,他的团队不过只有稀落落的十几人,可即便是如此,大学仍然给予其足够的自由度以及经费,任由其进行“学术修行”,没有人会催他“论文”,也没有人让他“转应用”。

宽松的环境,让楚友臣可以在博士毕业进入南洋学院起,就坐起了“冷板凳”,只是完成他的基本教学,然后就埋头于基础研究之中,到后来南洋书院与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合并为南洋中文大学时,他这个没有取得任何应用成果的教授,不仅没有被辞退,反而成为学校的终身教授。

虽然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但是他也没有忽视教学,发明锂电池孙宪泽就是他的学生,当年,他在读研究生时运用钴酸锂开发阴极,聚乙炔为阳极,制造出全球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原型,也正是基于这一成果,他才收到国王实验室的邀请,并研制出了实用化的可充电锂离子动力电池。

而对于楚友臣而言,他只是继续着理论研究,就这样继续着他的研究和教学,丝毫不受外界的打扰,也只有今天,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他才买了一束菊,聊表心意。

而现在呢?

他又和往常一样,进入了实验室,继续着他的研究。

世间事事,似乎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就这样,一直到中午,他仍然和往常一样在那里工作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实验室房门被打开了,走进来的是校长,前脚刚进门,钱穆的脸上就堆出了满面的笑容。

“楚博士,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