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姐忙着组织大家争取权益,老周唉声叹气说他的音像店没了归宿,陈奶奶看着院里的老槐树默默垂泪,小赵小芳担心失去这便宜的落脚点……原本就各有烦恼的邻居们,此刻更是被一种迷茫和焦虑的氛围笼罩。
沈师傅的“死亡清单”在这巨大的变动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可笑了。
他第一次主动走出房门,参加了邻居们在院中召开的“紧急会议”。
看着一张张熟悉又焦虑的面孔,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和无助的叹息,他沉默了很久。
然后,他站起身,用他那工程师特有的、冷静而清晰的语调,开始分析拆迁政策文件,计算可能的补偿方案,甚至拿出了纸笔,画起了简易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该如何收集材料、如何有理有据地与拆迁办沟通。
他丰富的知识、严谨的逻辑和沉着的气度,瞬间镇住了场面。
平时插科打诨的老周瞪大了眼睛,能说会道的马大姐频频点头,连最有文化的陈奶奶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那一刻,沈师傅不再是那个一心求死的孤僻老头,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被需要,被尊重,能够用自己毕生所学,为这些朝夕相处的“左邻右舍”做点什么。
他带领着邻居们,整理材料,推选代表,与拆迁办进行了数轮谈判。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邻居们的感情急速升温。
大家才发现,这个看似不近人情的沈师傅,内心有着怎样的原则、智慧和担当。
当然,过程中也有摩擦和误解。
有邻居怀疑他是不是想借此多捞好处,有子女打电话来埋怨他多管闲事……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和理解。
马大姐把家里炖的肉给他端一碗,老周在他熬夜研究政策时默默递上一支烟,蕾蕾会在他疲惫时用小手给他捶背,小赵小芳把老家寄来的特产分他一份……
那种久违的、属于“集体”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着他心头的坚冰。
影片的高潮,发生在拆迁前夕的除夕夜。
大部分邻居都已经签了协议,陆续搬离,大院变得空荡而凌乱。
沈师傅也决定在年后搬去女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