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站长到底是好人坏人?笑得我发毛。”
“李涯这个角色太可怕了,陈噵明演得绝了!”
“冯远正演的陆桥山,怎么这么逗。”
“马太太确实好看呐~”
随着剧集一天两集,稳定而高质量地推进,讨论的深度开始超越情节,触及内核。
报纸的评论版开始出现分析文章,《论〈潜伏〉中的人性挣扎与信仰力量》、《谍战外衣下的理想主义光辉》。
以往更多关注社会新闻、经济政策的主流报纸,竟也罕见地刊发了剧评,称赞其“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历史的褶皱中开掘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论坛的影视版块,几乎被《潜伏》的帖子“屠版”。
网友们自发梳理时间线,分析人物动机,争论剧情走向。
余则成的每一次化险为夷,翠平的每一次成长,甚至某个配角的一句台词,都能引发长达数十页的跟帖讨论。
一种奇特的“追剧仪式感”在网络和现实中同步形成,每晚八点,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将无数人凝聚在荧屏前。
这股热潮甚至惊动了官方更高层级的媒体。
《人民x报》在文艺评论版块刊登了一篇重量级文章,题为《〈潜伏〉:主旋律叙事的美学突破与时代回响》。
文章高度肯定了该剧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认为其“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信仰坚定的我党成员形象,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创新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并赞誉其“探索出了一条让主流价值观看得见、听得进、信得深的有效路径”。
这几乎是为《潜伏》定下了官方认可的基调。
一时间,各级电视台、文化单位组织的研讨会、专家访谈层出不穷,“潜伏现象”从一个娱乐话题,迅速升格为一个文化事件,一个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