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的余威仍在华夏大地回荡,其创下的票房神话与引发的观影狂潮,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国产电影在工业水准、类型探索和市场运作上的巨大差距。
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让所有电影人,包括曾经有些固步自封的上影厂,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与紧迫的危机感。
或许正是这种“外患”当前的压力,使得内部的藩篱得以暂时松动。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朱泳德的个人态度。
在一次由上影厂做东的接风宴上,朱泳德亲自到场。
这位魔都电影电视公司的掌舵人,依旧保持着海派商人的精明与得体,但言语间对王盛的欣赏,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却流露得比以往更加明显。
“王总,欢迎来到魔都。”朱泳德举杯,笑容温文尔雅:“《30天》一役,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后生可畏,这句话放在你身上,再合适不过。”
“朱总过奖了,运气好,赶上时机而已。”王盛与之碰杯,态度谦逊。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朱泳德挥退了想要上前倒酒的服务员,亲自给王盛斟了一杯茶,喟叹道:
“说句实在话,看到北影厂在你和韩厂的带领下,风生水起,接连打出《30天》、《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好牌,我这心里,是既羡慕,又不是滋味。”
他摇了摇头,目光坦诚地看着王盛:“有时候真想不通,韩三坪那家伙,是走了什么大运,能把你这样的‘鲶鱼’揽到麾下。这小子……真不是我们上影厂的人,可惜,可惜了啊。”
这话半是玩笑,半是真心。
在场几位作陪的上影厂高层,闻言也皆是面露复杂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