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的餐饮、酒店业意外地迎来了一波小阳春。
更重要的是,正如王盛所预料,这些“看过”的人,回去之后,立刻成了《30天》最有效的“自来水”。
在办公室里,他们向同事眉飞色舞地描述周星星这次如何“不一样”,电影如何“好笑又感人”;在朋友聚会中,他们炫耀着自己“远征”姑苏的观影经历,讲述着影院里爆满的景象;话语行间里行间充满了“你们没看过吧?”的优越感。
“真的很好看!星星演技有突破!”
“故事很接地气,李晓冉好美!”
“姑苏影院效果不错,关键是能看上啊!”
“没想到姑苏这么近,过去看场电影也挺方便。”
这种“有人看过,有人没看过”的信息差,以及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带来的真实评价,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力和心理暗示。
它无声地嘲笑着魔都本地媒体的那些质疑和批评——如果电影真像他们说的那么不堪,为什么这么多魔都年轻人要费时费力费钱地跑去看?而且回来还都说好?
越来越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魔都人被勾起了兴趣,心里那杆天平开始倾斜。
“观影直通车”的报名人数在第二个周末呈现井喷之势。
向前进不得不紧急协调增加巴士班次。
一股强大的“观影虹吸”力量,正悄然形成。
魔都电影公司试图用行政壁垒构筑的防线,在观众用脚投票的现实面前,开始出现裂痕。
王盛这招“围城打援”,借力姑苏的地理和行政灵活性,精准地戳中了魔都市场的痛点和观众的心理,效果出奇地好。
向前进看着手里不断攀升的“跨城观影”数据,以及姑苏本地影院因这批额外客流而再次冲高的票房和周边收益,脸上乐开了,心里对远在京城的王盛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