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二。
岁末的魔都,空气中弥漫着辞旧迎新的躁动,以及一丝属于大都市特有的、后知后觉的愠怒。
《沪上文化报》的年轻记者小林,就是个典型的魔都小囡,脑子活络,嗅觉敏锐,兼着几分文艺青年的腔调。
他对《30天》的关注,从它全国巡演抵达魔都那天就开始了。
当时他也想去采访首映礼,奈何名额紧俏,关系没到位,只在外围拍了些照片,写了篇不痛不痒的短讯,淹没在彼时对北影厂联盟的一片质疑声中。
后来,《30天》在九城火爆上映,票房数字节节攀升,魔都这边却铁板一块,硬是看不到。
小林心里跟猫抓似的难受,同行里那些看过片子的,偶尔流露出的只言片语,更让他心痒。
他也动过去周边城市看的念头,可一来工作忙,二来听说票极难买,人生地不熟,怕折腾一圈还看不成,便搁置了。
转机出现在十二月十八号左右。
他在单位附近一家常去的咖啡馆等人,无意间在邻桌听到几个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去姑苏的行程,什么“观影巴士”、“套餐票”、“保证有座”。
他竖着耳朵听了半天,心里豁然开朗——还有这种操作?
职业本能让他立刻行动。
他设法搞到了一个“姑苏-魔都《30天》观影直通车”的联系方式,自称是魔都影迷,顺利报名了上个周末( 。
整个过程顺利得让他咋舌。
周六一早,在人民广场附近指定地点上车,车身居然贴着《30天》的炫目海报。
车上基本都是和他年纪相仿的魔都年轻人,气氛热烈得像去参加派对。
一个半小时车程,抵达姑苏观前街附近,下车就有工作人员引导,直接进开明大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