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中国青年报》在科教文卫版刊发深度报道《“影都”复苏:北影厂的春天与王盛的工业化试验》。
文章回顾了北影厂辉煌的历史,重点描述了当前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引用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将其解读为北影厂乃至中国电影工业力图复兴的宣言。
文章写道:“在北太平庄这片曾经的中国电影心脏地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它不是颠覆,而是激活……王盛和他的团队,正试图用市场的力量、工业化的流程,为中国电影蹚出一条可持续的生路。‘中国影都’的梦想,似乎不再遥远。”
“中国影都”这个概念,随着多家重量级媒体的跟进报道,迅速成为京城文化圈乃至全国影视行业的热门话题。
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北影厂这个老牌基地,以及它背后那个年轻的掌舵人——王盛。
国家青年科技创业奖的光环,加上解决六千人就业的社会效益,让王盛的形象愈发高大正面,“时代弄潮儿”的传奇色彩愈加浓厚。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赞誉之下,远在千里之外的魔都,浦江之滨的上影厂办公大楼内,气氛却有些微妙。
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厂领导传阅着秘书整理好的剪报,上面赫然是关于北影厂“六千职工”和“中国影都”的各类报道。
“韩三坪这次动静搞得可真不小。”一位副厂长吐着烟圈,语气复杂:“六千多人啊……他北影厂什么时候有这么大胃口了?”
“还不是那个叫王盛的小子搞出来的名堂。”另一位负责生产的领导接口道:“婚庆录像、电视电影、vcd发行……样是真多。听说利润惊人,不然也养不起这么多人。”
“哼,‘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位资历颇老、曾与北影厂在经典影片拍摄上有过合作的导演冷哼一声,用手指点了点报纸上的这句诗:“这‘吴’指的是谁?口气不小嘛!”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上影与北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并立的两座高峰,既有合作,也暗含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