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115:上影厂:奔着我来的?

津影厂不仅提供了临时的办公场地和设备仓库,更派出了熟悉当地婚庆市场和人际关系的老师傅充当顾问。

当然,这些支持是拿分成换的。

短短一周内,首批二十人的先遣队就在津城几个主要的婚庆公司聚集区设立了咨询点,“盛影传媒·影像记忆”的招牌迅速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好奇。

津城人爱面子、讲排场的风气,与婚庆录像服务的定位不谋而合,咨询电话很快响个不停。

陈猛带领的国际庄分队则显得更为“生猛”。

冀省电影制片厂虽然规模不及北影、津影,但在本地拥有深厚的人脉。

陈猛凭借其退伍军人的战友关系网,迅速与当地广电系统、婚庆协会搭上了线。

他们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仅在庄里设点,还派出了数个流动小组,深入周边县市进行宣传。

vhs摄像机的轻便性和电影级的构图技巧,让他们拍摄的样片极具吸引力,许多乡镇的富裕家庭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给娃结婚录个像,弄得跟电影似的”,成了当地的新风尚。

北影厂这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员调动和业务扩张,自然无法逃过媒体的眼睛。

二月底,《京城晚报》率先以《六千职工汇聚北太平庄,北影厂打响影视生产“新战役”》为题,详细报道了北影厂通过联盟模式吸纳全国人才、批量生产电视电影、拓展婚庆录像市场的盛况。

文章盛赞这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盘活国有文化资产、解决就业难题的创新探索”,并特别提到了王盛作为青年企业家,“不仅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更展现出难能可贵的社会担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