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坪对这个词感到有些新奇,又有些疑虑:“这能保证质量吗?艺术创作可不是车间里拧螺丝。”
王盛笑了笑:“厂长,我不是说要抹杀创造性。而是指一种工业化的工作方式。
比如,我可以设定一个家庭温馨喜剧的类型,明确核心冲突、人物关系、每集的戏剧任务和笑点分布。
编剧团队在这个框架之下进行创作,分工合作,有人负责主线,有人负责支线,有人专攻台词笑料,最后再由核心责编统稿润色。
这样效率高,风格统一,也能避免一个人闭门造车可能出现的偏差。
好莱坞、港台的很多商业剧集都是这么做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人,建立有效的流程。”
韩三坪若有所思。
王盛的模式听起来确实更高效,更符合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而且,由王盛这个市场嗅觉敏锐的人来把控“点子”和方向,成功率或许更高。
他权衡了一下,拍板道:“两条腿走路,稳妥。征集剧本的事,我交给厂艺办去办,尽快把风声放出去,面向全国,奖金设高一点。
至于编剧团队……厂里的在职编剧,你看得上眼的,尽管抽调,成立一个临时项目组,归你指挥调度。
如果觉得不够,或者想用更顺手的人,你看着自己招。
总之,这块由你全权负责,尽快把剧本储备搞起来。”
“行,有厂长您这话,我就放心了。”
王盛应承下来:“等我拍完《家和万事兴》,后期进入正轨,就立刻接手此事。”
“嗯。”韩三坪点点头,随即又想到一个关键问题:“剧本有了,拍出来,怎么盈利?你预测一年能搞多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