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艾滋病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症,终身服药可以和正常一样活很长时间,运气好的话七八十岁不成问题。
期间,顶多会面临药物副所用和耐药性等问题。
不过艾滋病三个字在社会上带有很大的偏见,洁身自好的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高发于同性之间或者私生活混乱。
同事看着屏幕上的资料开口:“从日常经历和消费清单看,于佑怡的私生活很乱,一个月三十天,有二十多天混迹于酒吧、夜店之类的场所,全身纹身面积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和多个男人有着不正当关系。”
童峰说道:“抛开男女关系,于佑怡倒是和萧玉很像,连自杀方式都一样,会是她吗?”
韩凌:“查一查她父亲就知道了。”
同事操作电脑,调出了于佑怡父亲的资料。
于大海,五十二岁,原公立学校在编数学教师,后离职加入私立学校,再次离职后进入了教培机构。
舍弃编制进入私立学校任职,这种情况在早些年代很普遍,因为那时候在编教师的工资很低。
八十年代,在编教师工资每月几十块,而私立学校能达到两百,数倍的差距,这就导致不少老师选择辞职加入私立学校,追求高工资。
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在编的稳定和重要性,也不会意识到老师工资会提升的这么快,还有退休的高退休金,直到私立学校开始裁员和倒闭的时候,方才醒悟,可惜已经晚了。
韩凌拿出画像和于大海的照片比对,两者之间有着不低的相似性,除了胡子干净,五官比例基本一致。
“我马上联系舟哥。”
韩凌没有越级汇报,先给方舟打电话说明情况,而后方舟又联系了胡立辉,由胡立辉通知季伯伟。
于大海的资料,很快在专案组内打开。
终于有突破了。
季伯伟在和胡立辉讨论过后,确定于大海应该就是他们要找的人,随即马上安排人去市局申请手机定位。
这时候,要先确定于大海的位置所在,绝不能贸然联系。
如果于大海是杀害戴宾的凶手,接到警方电话的反应大概率是逃跑。
邑丰市这边,韩凌四人接到了原地待命的指令,暂时中止排查工作。
如果嫌疑人真的是于大海,青昌和邑丰是他最有可能停留的两个城市,确定位置后直接把人带回来。
“查到了?”邑丰分局的同事见四人停止工作准备走,询问道。
童峰点头:“应该错不了,三年前于佑怡的自杀,我们认为他的父亲于大海有着重大作案嫌疑。”
协查函上已经写的很清楚,倒也没必要和邑丰这边的同事隐瞒,他们本来就是要帮忙查的,能得到的信息和专案组基本一致。
“于佑怡……”邑丰分局的同事思索片刻,想起来了,“哦那个女孩啊,我记得,查出艾滋病后保密措施没有做好,亲朋好友都知道了,她承受不住压力,最终选择了跳河自尽。
父亲于大海在看到女儿的尸体几近崩溃,差点也跳河,他很早的时候就离异了,多年单身养大了于佑怡,正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女儿,这才导致于佑怡缺乏正确的三观引导,中学时期就和社会青年混迹在一起,大学也没上。”
童峰:“老师的女儿没上大学,这种情况倒也少见。”
邑丰分局同事叹道:“离异家庭对孩子的伤害还是比较大,于大海只顾工作不去陪伴女儿,忽视女儿青春期的变化,这也没办法。
少女在青春期时候很需要母亲的陪伴,很多事情父亲帮不了,只能放手。”
童峰没有和对方多聊,简单交谈几句便离开了,出去透透气。
院中,会抽烟的点燃香烟,童峰三人的脸上难掩惊色,有同事忍不住开口:“这也太准了,没想到真的存在像萧玉一样的女孩,感觉殷教授开了上帝视角。”
大家查案还是更依赖传统刑侦,坐在办公室里通过分析直接锁定嫌疑人,那种情节只有电视剧里才能出现。
现实是很残酷的,有着太多不确定性,警察认为的和嫌疑人实际做的,往往有着很大差别,毕竟个体是不同的。
没想到,这次真的能根据殷运良的侧写,在排查后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女孩,并直接锁定嫌疑人于大海。
犯罪心理学,有这么神奇吗?
童峰看向韩凌:“你以后要是学会了,也这么厉害?”
韩凌道:“犯罪侧写只是辅助手段,这次查到于大海多少靠点运气,平时查案还是要依赖确凿的线索以及不容置疑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