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吏部传说之其三

其中最好的工作,就是精通汉语的领航员了。

外国船只现在都会先到琉球,然后在琉球雇佣一位了解大明海港法律的领航员,然后这位领航员就会引导这些船前往大明的港口。

这些领航员是翻译,又是向导,他们还了解大明各大港口的特产,熟悉报关等税务手续。

也就是说,雇佣这样一名琉球领航员,就等于雇佣了一名领航水手长、翻译、商业和税务顾问。

琉球本来就是小国,而如今出入大明的船与日俱增,仅仅靠着这个工作,就能给琉球带来大量的优质岗位。

更不要说船只补给、购买海图、船员消费,这些都能给琉球带来大量的收入。

靠着这个,琉球日益富庶,吴绍祖在琉球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当然,吴绍祖归国也越来越无望。

前两人的功绩,已经让京师众衙门高看通政司了,而南洋通政署主司张宣,更是三个海外通政署成绩最突出的。

当然,张宣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他除了是南洋通政署的主司外,还兼任楚王太傅的职位。

马尼拉国迎接了大明楚王作为自己的国主,但楚王年幼,所以楚王太傅张宣,代替楚王打理马尼拉的政务。

张宣在南洋的功绩,是飞速的帮助楚王开疆拓土。

马尼拉吕宋国,原本只是马尼拉城附近,加上城外一些土邦组成的小国。

当然,吕宋幅员辽阔,人口稀少,马尼拉吕宋国如果放在大明,差不多也有个十个县的大小。

而马尼拉吕宋国,通过认楚王为国主,直接成为了大明朝贡体系中的第一序列。

按照苏泽的朝贡体系,马尼拉吕宋国可以享受诸多的优待,马尼拉吕宋国的商船,几乎可以享受和大明商人差不多的待遇。

通过这项优待,马尼拉吕宋国这个原本的城邦小国,立刻成为南洋大国。

然后在佛郎机人和奥斯曼人开战后,张宣又施展了他出色的外交手段。

张宣不停的和两国使者接触,不断给两国开价,最终用极小的代价,获得了佛郎机人在吕宋的几个殖民领。

而马尼拉吕宋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口头上支持佛郎机”,并且在战争时期,不切断佛郎机人的贸易路线,允许他们继续停靠吕宋的港口。

而佛郎机人这样一来,就等于将自己在吕宋经营的势力,全部都转让给了大明。

他们扶植的土邦领主们,自然毫无负担的投靠了大明。

结果就是,楚王这个几岁的孩子,他的藩国凭空增长了数倍。

这件事传到京师,满朝诸公是又高兴又焦虑。

海外土地能够带来的利益,如今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只要是稍有远见的官员,都不再反对对外殖拓,唯一争论的是殖拓成本的问题。

张宣不费一兵一卒,就给“楚王封地”开疆拓土,大家自然是欢喜的。

可“楚王封地”这么大,日后楚王长大之后,这又是一件麻烦。

杨思忠如此慧眼识珠,所以苏泽在治安司主司的人选上遇到问题,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杨思忠。

——

禁卫军的百户沐昌佑,正巧来到吏部办事。

沐昌佑的办事并不顺利。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