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出题

就在答四书五经经义题目的这第一场考试里,就有好几个考生因为体力不支被抬了出去。

这才是第一场的考试,也不知道等到最后的策论完成,还剩下多少考生能够坚持。

张元忭等到了五经题目的最后一天。

书吏们举著经义题目的牌子,在考场来回游走。

张元忭也治的《易经》。

他看到了苏泽题目。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张元忭紧扣笔尖,迅速就找到了破题的关键。

他在京师这些日子,整日里阅读《乐府新报》上的文章,靠前又突击学习了苏泽的奏疏集。

他对於朝堂之上渴求变法的风向是很了解的。

“大人之变,如虎威新革其文,岂独为饰观哉?神物自化,孚信存乎其中,而天下莫之能测矣……”

张元忭以“虎变”喻革故鼎新乃天理使然,威势之下更需“孚信”——以公心待天下,行堂堂正正之法。

“未占”非不疑,而是如日月经天,其光自明,无需占卜。

破题便定下“新政必以公信为先”的调子。

信,就是取信於百姓,张元忭主张变法必须要先说服百姓,形成官民共识,这样的改革才能上利国家下利百姓,而不是仅仅让一方得到好处。

二月十五,终於到了会试最后一天。

张元忭的精神和体力都已经到了极限。

他从號房中醒来,今天是最后的策论了。

张元忭早就从徐渭那边知道了,今年策论的重要性,於是强行打起精神来,准备最后的答题。

张元忭先吃了一口三白糕。

在贡院考生都是吃这东西的,这是一种用米粉和盐混合的糕点,因为吃了不容易腹泻,所以是贡院专用的食物。

另外科场也只会提供少量的水,这也是减少考生上厕所。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寧”。

果然又是和变法有关的!

张元忭的才思敏捷,他提起笔,迅速写下了破题的主题——

“周公兼夷狄以拓华夏,而惟社稷之是安,乃为快耳。”

张元忭自然是支持变法的。

想到父亲的遭遇,他父亲就是因为云南土司叛乱,最后才丟官罢职,鬱鬱而终的。

在父亲死前,依然在惦念云南的情况,这也对张元忭形成了影响。

和普通士大夫的主张不同,张元忭是支持华夏拓张的。

当然,这样的主张在会试上写出来,是非常冒险的。

但是张元忭还是决定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来答题。

张元忭写道:“煌煌汉家,当兼夷狄。”

紧接著他又就西南的问题,写出殖拓三策。

大概就是改土归流,汉家教育,混居改姓这样。

策论就是这样答的,破题之后怎么答题,就看个人的见识和政治观念。

这也是宋代科举重策论,被明人批评的地方。

这种考试方式,考生可以通过研究政治风向,通过策论来政治投机。

而主考官也可以通过主题,来筛选自己需要的考生。

反之,八股文是限定写作,有一套评判標准,所以明人觉得更加公平。

张元忭答完,终於交卷了。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