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通政司新怪谈之其一

苏泽又在奏疏中强调,官驿和民驿需要分开:

“严定官驿、民用二途。官驿仍专递章疏、部院火牌公文,不得混同。”

“民用邮路事务,责成通政邮递司经历官专责提调,年终呈报效率及收支细目,确保官民两便,互不相扰。”

最后苏泽又上升价值,写道:

“臣深知通政邮递司事务繁剧,然此乃便民善政,利在长远。”

“且先以两京大道为验,视其成效,若能惠民而不废公事,则渐次推广天下,以成天下邮政通衢之盛景。”

看完这些,李一元都傻了。

不是,我通政司好不容易清闲这么一个月,你苏子霖就上这样的奏疏?

通讯是基本的需求。

正如苏泽奏疏中所说的那样,现在大明对于通讯有旺盛的需求。

大明的私人通讯也是非常发达的,两京之间来信往来密切。

对于官员来说,通讯的办法还是比较多的,主要就是乡人代送和搭驿站系统的便车。

不过自从驿站体系改革后,对于夹带私信这种事情,通政司管的严了,大部分官员通讯,就只能指望本地会馆。

会馆,就承担了邮政的功能。

遇到归乡的同乡,会馆就会让他们带一些书信回去。

但是这种民间的邮政系统自然是不好用的。

首先就是这年头旅行本身也有危险,万一送信的人没能安全抵达,那信件也就遗失了。

另外这种方法也不保密,送信的人偷看信件也是常有的事情。

另外时效性也堪忧,很多信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送达。

而且正如苏泽所说的那样,随着大明各行各业的发展,普通人对于信件递送也有了需求。

尤其是南北二京之间,官员百姓通讯,几乎成了刚需。

这时候由朝廷出面,成立一个官府的邮政机构,几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了。

可为什么是通政司啊!

李一元想到上一次苏泽提议给通政司改名,在通政司后加上邮递二字,怕是此子在这个时候已经计划上了吧!

想到这里,李一元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这明明是前任杨思忠埋下的坑,现在却要自己来填!

李一元又问道:“苏翰林呢?”

“苏翰林留下奏疏后就走了。”

苏泽已经留下奏疏,那通政司就只能尽快将奏疏送上去,李一元知道已经无法改变,只好硬着头皮将奏疏送入内阁。

——

——【模拟开始】——

《请开南北邮政便民疏》递送到皇宫和内阁。

内阁中分为了两派,高拱支持你的奏疏,但是张居正、雷礼表示反对。

张居正和雷礼秘密联盟,共同进退。

反对者认为建设邮递体系耗费太多的资源,就算是有邮票补贴,也难以弥补初期的成本投入。

高拱则认为一个畅通的邮递体系,能够强化南北沟通,这笔投入是值得的。

两派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各自起草意见。

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