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优秀的向上管理能力

监生最少也要是秀才,这些都是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了。

如果要改变他们的想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苏泽在国子监讲学时候,听课的贡监生中,五人考上了举人。

除了一个张纯,忧虑吏科试让自己举人身份贬值,主动报名去澎湖担任提学。

剩下的四人都在准备贡试。

就是其他没能考上的,也都在准备下一次的乡试。

这些人,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实学中,他们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苏泽想到了这个国子监蒙学的想法。

国子监蒙学,就是实学的新式学堂。

苏泽准备从头开始,以新式学堂的课程来教授这些人。

等到他们完成学业的时候,苏泽差不多可以进行科举改革了。

所以苏泽也没有骗孙文启,一旦开始科举改革,那第一批的国子监预科生,必然会在新科举中占据优势。

而且就算是考不上科举,如今的大明,也对新学的人才有了需求。

就比如营造学社,现在朝廷的非常缺乏工程审计的人才,但是符合条件的工部和内廷太监,都已经培训得差不多了。

对此朝廷甚至对负责营造学社的钦天监官员周相都有意见,认为他是对学员要求太严,不让他们毕业才导致人才紧缺。

但是周相直接公布了那些不合格学员的考卷,很多人十条题目的卷子,连三条题目都算不对,又怎么能让他们负责营造事务?

周相让朝廷上下闭了嘴,但是人才紧缺的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

不仅仅是官府,民间对于这类人才也很缺乏。

大同范氏开出一个月十银元的价格,招聘会用龙门账法记账的账房,但是依然每个月都在招人。

官办工厂需要提高匠人的待遇,才能留住他们不跳槽民间的工厂。

而自从苏泽陆续创办了碱厂和染坊后,京师之中,也出现研究“变化之学”的人。

这些人研究各种材料的变化,有些人甚至就是炼丹方士,试图找到下一个染料配方,然后一夜暴富。

这些人的研究,在苏泽看来都是有些神秘学的味道,甚至还有拿着古代丹方去找的。

但是最早期的化学本身也和炼金术差不多,他们这番折腾下来,还真搞出了一点成果。

这个成果是太子麾下的一座酱油工坊发现的。

盐酸酱油制备盐酸,需要先矾油和盐混合。

矾油就是硫酸,但是在制造火药的时候也需要用到矾油,酱油工坊经常因为矾油供应短缺和减产乃至于停产。

这家酱油工坊的主管大概是为了进步,于是向民间悬赏,稳定获得矾油的方法。

一个名叫陶观的方士接了榜,给出了制造矾油的办法。

这个陶观给出的方法,就是古代丹方中有关制造矾油的方法。

其实古代方士早就知道如何制造矾油(硫酸),将硫磺和硝石混合燃烧,用水过滤就能得到矾油。

其实就是在硫磺燃烧的时候加入氧化剂,生成更多的三氧化硫,水结合三氧化硫就变成了硫酸。

苏泽早就知道这个办法,但是太子并没有说过矾油短缺的问题,所以苏泽也一直没有筹办硫酸工厂。

陶观这个方士倒也不全照着丹方来制造硫酸。

他先是发现,使用金属炼丹炉会被硫酸腐蚀,他换成石制的炼丹炉来煅烧。

但是很快他又发现,这样收集不方便,炼丹炉并不是好的反应容器。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