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

东吁王莽应龙,是这个时代中南半岛的霸主,此时正在缅甸地区大杀四方。

南掌王国这个原本的霸主,此时却正处于衰落期,正在和莽应龙交战,被打得节节败退。

双方使臣几乎是同时抵达京师,互相告状,甚至还在四方迎宾馆发生了一次肉搏战。

皇帝将调停的工作交给了主客司,沈一贯通过西南的快速驿站,搞清楚了中南半岛的战争经过,最后上奏皇帝敕令东吁王罢兵。

这种工作节奏的变化,也不仅仅出现在礼部,在京师各大衙门都有这样的转变。

这一切似乎也都和苏泽有关。

沈一贯看向苏泽,如今大明变化最大的,也最忙碌的,就是六科都察院了。

自从苏泽推动考成法以来,六科都察院的权威并没有降低,反而日重了。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以往科道经常无缘无故弹劾大臣,虽然看起来气势汹汹,但都是党争的工具,成败也都靠政治投机。

这个时期,虽然科道称之为清流,但被当做权臣的刀子,狂吠的疯狗。

考成法之后,科道虽然有了考核指标,但是行使弹劾监督权也更加严谨了。

如今的言官,就像是藏在树林里的毒蛇,平日是不出手的,一出手就是致人死地。

比如这次马政的事件,科道就搜罗了详细的证据,又利用报纸舆论造势,一举就落下了朱大器这个太仆寺卿。

这样的六科都察院,反而更让群臣畏惧。

而结果是,六科都察院的言官御史们,整日都在京师奔波忙碌搜集线索。

前几天还传出,刑科给事中沈束,为了调查民间冤案,乔装成讼师寻访百姓,扳倒了刑部和大理寺两名五品官。

是啊,时代不同了。

苏泽又说道:

“未来朝廷要防备的,不是地方官府不做事,而是怕他们乱做事。”

“闵清开了一个坏头,如果他还能蒙蔽陛下获得嘉奖而不受惩罚,日后效法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必须要惩戒闵清这样的人!”

基础已经打好了,苏泽预测接下来的大明,必然有一段狂飙的发展期。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稳住车头。

——

帅嘉谟从南京出发,很快就抵达了湖州府长兴县。

东南之所以发达,除了沿海之外,便利的水网也是重要因素。

长江和太湖水系连通,连接了现在江苏和浙江的水网,形成一个巨大的商贸圈。

湖州在太湖边上,是整个太湖水系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商贸发达。

湖州主要的产业是丝绸。

湖州商人也在丝绸产业下,形成了名为“湖商”的商人团体。

近代中国早一批的资本家,就是诞生在湖州地区。

其中湖商首领张静江,就在近代史上拥有特殊的位置。

在这个时代,湖州兴盛的还有出版业和盐业。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发达的结果,湖州的藏书家很多。

乌程凌氏,南浔庞氏,都是当世一等一的藏书家。

乌程的凌家就建有一座九层的藏书楼,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唐宋古籍。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