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水毒病

至于万历往后,吃饭都吃不饱了,也没人再关心开矿了。

在原时空,万历年间在山西就出现过大矿盗,名叫张守清。

张守清的势力极大,还和藩王结亲,聚啸几千人在山里挖矿,地方官府都不敢管。

最后还是皇帝出手,派兵围剿张守清。

但是官兵久攻不下,张守清还派人向朝廷传话,说是愿意向大明缴纳税收,只要允许他挖矿就行。

当然,最后张守清还是被剿灭。

但是从这里看,开矿对于民间资本是有利可图的。

这大同范氏还真是敏锐啊!

随着铁厂、玻璃窑、石灰窑这些高能耗的项目上马,煤矿的价格开始上涨。

范氏在这个时候进军采矿业,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四民道德论下,这方时空对于工商业的态度好转很多。

显然是大同范氏打通了关系,作为民间进入采矿业的试点,毕竟他们身上还有皇商的身份,也不算是违背了矿产官营的“祖宗之法”。

如果范氏真的能盈利,那山西商人就能看到投资工矿业的好处,也会想办法投入到其中。

而采矿业又是重工业发展的发动机,最早的蒸汽机和火车,都是为了采矿业需求而发展出来的。

蒸汽机和火车,又会带动更多的采矿冶炼需求,从而建立起一套重工业体系。

《新君子报》则是南方连日大雨的新闻。

前段时间,《新君子报》完成了转型。

原本亦步亦趋跟在《乐府新报》和《新乐府报》后面,《新君子报》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前阵子,《新君子报》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从报道京师的新闻,改为了报道南方的新闻。

据说《新君子报》在苏州设立了编辑部,专门搜集报道南方的重要新闻。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给《新君子报》带来了销量上的提升。

没办法,就算是苏泽开挂,东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依然是大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京师的年轻读书人,都会学习江南读书人的打扮。

京师读书人也都会追求江南读书人使用的笔墨纸砚,江南地区的书籍在京师也都是畅销书。

就算不谈这些,大明官场上还有大半的官员祖籍在东南地区。

比如苏泽自己就是苏州府的人。

这些官员也愿意从报纸上读到家乡的新闻。

南方大雨的消息朝堂也已经知道了,也好在从雷礼入阁以后,朝堂一直在加强黄淮长江沿岸的堤坝建设。

淮抚王之桓更是亲自驻节凤阳,这次没有传来祖陵漏水的消息。

但是雨这么下,已经造成了灾害。

《新君子报》上报道,在江南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水毒病”爆发。

水毒病,按照报纸上的描述,“病发寒热,腹中生虫,腹大如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