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治河专家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专业,讲的就是开凿辽东运河的难度。

文章从地脉险峻开始,辽东河流的情况娓娓道来,将在辽东开凿运河的难处一一道来。

接着文章又将辽东的自然情况,冻土绵延,就是开凿出运河,每年也要有四个月的冰凌期无法行船。

最后文章又讲了辽东河流夷夏交错,不少河流都要经过女真人的地盘,而这些地方又多抗拒汉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淤塞整个航道。

三个理由层层递进,没有宣泄情绪,而是列数了辽东开河的难处。

苏泽还懂治河?

范宽再一看署名,这文章竟然不是苏泽写的?

前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潘季驯?

范宽立刻想起来了这个人名。

前任工部尚书朱衡,曾经在嘉靖皇帝的旨意下治理黄河。

而这个潘季驯,就是协助朱衡治理黄河的官员。

如今工部的内部,不少人都对潘季驯的专业能力十分的佩服,认为他是当今天下治水第一人!

等等,潘季驯不是在嘉靖四十五年丁忧归乡,如今还在老家吗?

苏泽是什么时候向潘季驯约稿的?

范宽当然不知道,苏泽有【飞鸽传书】这样的神器,潘季驯是湖州人,苏泽靠着徐渭的人脉联系上,向他约了这篇稿子。

一想到登莱方面海运的动议,再想到《乐府新报》上的文章,范宽已经想到,这一切都是苏泽的布局。

范宽连忙梳洗了一下,夹着报纸向工部侍郎王之桓家中走去。

——

内阁,午休。

“这文章写的好啊。”

张居正拿着报纸,看着潘季驯的文章,又向身边的中书舍人夏炜问道:

“我怎么记得潘河工的丁忧已经结束,为什么还没复起?”

内阁的中饭是一起吃的。

宰相们一起吃饭,这大概是唐代就有的传统了,名曰宰相对食。

这是拉进内阁辅臣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给他们一个非办公的环境,可以讨论一些闲话。

当然,吃饭的时候一般还是很少说话的,毕竟能做到宰相的都是士大夫,讲究食不言的。

但等到饭后的茶歇时间,就可以谈一点事情了。

自从《乐府新报》发行以后,这个时间点也成了阁老们读报的时间,遇到有趣的话题也会相互交流一下。

其实张居正这个话听起来是问自己的中书舍人,实际上是在问兼任吏部尚书的高拱。

果然,高拱接过了话茬说道:

“当年朱工部治理黄河水患,和潘季驯在治河方法上产生分歧。”

“朝廷采用了朱工部的方案,潘季驯正逢母亲去世,于是就在家丁忧,至今没有返回京师。”

李春芳微微点头,他是听说过这道旧闻。

高拱是个合格的吏部尚书,京师有名有姓的官员档案都在他脑子里,在用人方面,高拱也能做到选贤任能,在合适的岗位上放上合适的人。

张居正微微点头,原来如此。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