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

“可这同乡年年积欠赋税,已经两年被上官记考中下了。”

申时行停顿了一下说道:

“这同乡央求我,将他调任别地,做个清闲的督学,实在不想要再做父母官了。”

“子霖兄,如果要对驿站和这天下的县衙都行考成法,那要变成什么样子?”

苏泽这下明白了,历史上申时行废考成法,不仅仅是为了和张居正做政治切割,而是他真的觉得考成法不行。

这种事情,苏泽在前世也遇到过。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苏泽以前也去基层检查过,基层要对接多个部门,就算是每一个上级部门要求报一份月报表,基层有时候要填报的就是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月报表。

如果再加上督查检查,各种创建活动,有的基层甚至一年到头,都在忙这些工作。

正如同申时行所说的那样,考成法用于基层,要么就会出现前世那种“唯gdp”的官员,将各种绩效指标当做唯一的标准,强行完成上级的任务。

要么就出现基层应付上级的考核,用更多的案牍工作来应付考核,那真正做事的反而要被淘汰,而擅长迎逢的却能步步高升。

正如同很多部门搞绩效考核末尾淘汰,真正淘汰的往往都是办事的。

也许正是历史上的申时行看到了,在张居正执政末期,严酷考成法下,逐渐扭曲的官场生态,这才顺势废掉了考成法。

苏泽长叹一声说道:

“为政难啊!”

苏泽又拉着申时行说道:

“汝默兄,我去请肩吾兄进来,请你讲一讲这趟荆州的见闻,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

这也是大明这套清流升迁体系的问题了。

内阁宰辅往往是在京师坐一圈官就升上去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很多政策对基层的认识也不足,出现问题都会觉得是基层做的不好。

而究其原因,大明内阁本来只是皇帝的咨政,就不是按照唐宋那种宰相培养的。

唐代的宰相,都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很多宰相都是出将入相,能文能武。

宋代的宰相,也都是要在基层转一圈的,而且久任宰相还会出京担任州主官,做几年地方官再重新回朝担任宰相。

而大明的翰林都以担任地方官职为耻,那个烧炭自杀的老翰林,京察不合格也能到地方上做个知县,他却宁可死都不愿意去。

苏泽打开门,请沈一贯和徐渭进来,认真听着申时行讲述这一行的见闻。

可申时行总觉得有些不对,自己不是来劝苏泽不要上疏的?怎么变成给他讲课了?

罢了罢了,反正苏泽的奏疏已经送到了通政司,又要不回来了。

反正考成的对象就是六科和都察院,而苏泽在这两个衙门中的声望已经和严世蕃差不多了,也不差再得罪他们。

而苏泽也将注意力放在了申时行所说的基层问题上,正如申时行所说的,大明是一个整体,如果真要推广考成法,必然要考虑基层的情况。

——

中书科。

印君舍人刘珺早早来到中书科,虽然临近过年了,内阁的事情已经不多了,但是刘珺还是不敢怠慢。

“新的报纸送来了吗?”

刘珺询问一名新舍人,这名年轻的舍人连忙说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