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扑朔辨忠奸

两位九省统制人选,一人入宫自辩受阻,一人却被召入宫中商议边患之事。

这种极具对比性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朝官们也通过不同的渠道得知,圣心倾向,昭然若揭。

第二天的朝会上,多名官员上书,北地边患频发,九边重镇亟待巡视整顿,九省统制之官至关重要。

兵部尚书顾延魁,身为兵部魁首,精研兵事,老成持重,磊落善任,忠诚勇毅,可当九省统制之重任。

原来举荐北静王水溶的内阁和勋贵官员,或不再置言,或临阵倒戈。

……

大周宫城,乾阳宫。

嘉昭帝翻看早朝各部官员上报奏本,其中几本为力荐顾延魁为九省统制。

被皇帝随意扫了眼,便有些聊赖的丢在一边。

内侍副总管郭霖,手里拿着一本灰白色密劄,这是中车司神京档头刚提交的密报。

“启禀圣上,据中车司在北静王府眼线查探,北静王举办秋菊诗宴,担任诗宴录事是王府一位陈姓清客。

市井之中传出那首僭越之意的诗歌,北静王曾询问过陈姓录事,关于这首诗的来由。

据那位陈录事说,当时参宴之人所做诗文数量可观,只是少数佳作在诗宴上朗诵品鉴。

其余诗文稿都由陈录事收集,待诗宴完毕后再编辑成册,赠发参宴之人雅正。

据陈录事回忆,这首诗的原稿也在其中,诗文署名为婺州湖溪先生,但并未留下真名。

而诗文用别号也是常有的事,只是这个别号颇为陌生,并不清楚是何人,当时录事官也不在意。

而参加这次诗宴的婺州人共有四人,经过查证之后,这四个人都否认自己是诗作者。

这四人都是婺州名士,在神京也颇有名头,没有实证,北静王也不好为难,也是怕坏了自己的名声。

所以,至今都还不清楚此诗是谁人所作。

也或许北静王自己心知肚明,只是如今事发,他怕自己难以自拔,有意囫囵隐瞒,也大有可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