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统体面,顾此而不过于失彼,方为平衡权谋之道,嘉昭帝在大慈恩寺开光之后,就为太上皇大庆六十五岁寿辰,本意就在于此。
而向天下昭示皇权恩荣,一为大赦,二为恩科。
相比大赦,恩科能收尽天下士子之心,同时给予太上皇足够的尊荣孝礼。
去岁因生母皇太后之事,而带来少许礼道瑕疵,也因为上皇福寿而开恩科,就此消弭无形。
柳静庵的心术智慧,连嘉昭帝都是敬服的,皇帝能想到的,他如何不会推断揣测出来。
很多人都只是事后诸葛亮,或在事发之后才能想清楚其中道理。
但柳静庵却在去年大慈恩寺开始营造,宫中传出太上皇六十五寿辰的讯息,便隐约猜想出后续关联。
这也是为何他会在贾琮去金陵之前,会抓紧时间突击授业,给他梳理乡试考科要点。
还列出明细书目,让他带去金陵,并让他在金陵期间,于读书学业不可稍有懈怠的原因,就是因为他预想到,来年圣上开启恩科的可能。
贾琮从金陵返回后,柳静庵又给他制定缜密的课业,写作程文和策论,成为贾琮每日必要完成的功课,堪称地狱式考前刷题。
贾琮能拜得如此名师,实在是平生之幸。
到了最后一月,贾琮发现柳静庵出的程文截题、策论趋向,已越发贴合时局和圣心,他也渐渐体会出其中风险……。
自己这位先生,任礼部大宗伯多年,曾是多届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参与过多次科举考题审议,自身又是状元之身。
于学林举业沉浸之深,非常人能及,不然怎么会有学宗之名。
那日刘霄平向贾琮求读柳静庵批阅的程文策论,他便多了个心思,给出的都是早几个月的普通习练之作。
而最后一月柳静庵所拟的截题策论,他一篇都没有拿出,并不是忌讳刘霄平等看了柳静庵批注文章,从而在科场上胜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