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书山再启程

自己这弟子品貌出众,倒是很讨自己夫人喜爱。

柳静庵膝下有二子,长子任江西布政司,次子在任钱塘知府,都没在身边,家中年长一些子孙基本都出仕。柳家子孙自小都在家塾读书,十三年前柳静庵致仕,便在家塾中教子弟读书。

加上柳静庵兄弟三房,这十几年竟出了七个进士,享誉天下士林。

秀才、举人在柳家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也怪不得柳静庵被人称为学圣,却为名下无虚。

贾琮拜柳静庵为师,在柳家的辈分可不低,被好几个年长他许多的柳家子弟,恭恭敬敬的叫小师叔,搞得他很不好意思。

柳静庵既收了他做弟子,传道解惑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可不是像以前贾琮上门请益,他只是就事论事的指正点拨。

贾琮经过了院试,下一步科场就要面对秋闱之试。

历来要进学为秀才,只要贯通四书五经,熟悉制艺之学,就具备考取的必要条件。

但到了秋闱,却比院试难了数倍,在秀才学识基础上,需精通制艺八股,纵横策论之术,试帖诗之法。

秋闱中八股中选难度已极高,要想达到中举的水准,天资和勤奋缺一不可。

而要写好策论,更是需要考生研读大量兵书、农书、律法、政论等方面的书籍,这样策论下笔才能言之有物。

所以十几岁的秀才有不少,但是十几岁的举人却不多见,因为年纪太小,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柳静庵知道贾琮这次去金陵大慈恩寺为宪孝皇太后抄经,短则三月,多则半年,耽搁的时光可不少。

科举治学如逆水行舟,不可有一日懈怠,不然就会事倍功半。

于是就趁着这几天时间,帮他梳理学术框架,教授八股制艺要点,策论根基之法。

又将自己平时写的各种心得要理整理出来,让他带去金陵研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