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感染力强,读书人又比较感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家都哭,你不哭不孝啊……
这年月,打死也不能被打上不孝的烙印啊。
好在这文章确实催泪,十分好哭……
就连吕同知也不得不潸然泪下。他忽然想到贾知州的嘱咐,赶紧将那张白稿纸高高举起,以免再沾上泪水。
众人看到了纸上的字迹,这才明白知州大人为何以《色难容易帖》称之——
因为这是苏录的草稿,所以上面不是正楷,而是书以较为自由的行楷。
但也正因为不必受馆阁体约束,他才能以笔为喉、以墨为泪,将‘孝之憾’的沉郁心绪,全融在提按转折间。每一笔都像心口絮语,不饰雕琢,却最戳人心!那恰到好处的枯笔,却将‘悔之晚’,展现得淋漓尽致……
章法更见真意——草稿本无定式,可这篇的字距行距,偏随文气暗合。没有刻意的布局,却把一生之孝,从疏朗写到局促,再写到沉郁,最后落得‘北堂萱萎,徒泣南陔’的空寂——纸面上是笔墨,纸背后是半生遗憾……
其实书法最动人的,从不是技法的精巧,而是一个‘诚’字。文中说‘婉容非巧饰,乃孺慕之诚矣。’这《色难容易帖》亦是如此——没有刻意的藏露、炫技的使转,连字里行间的小涂改、笔锋的小颤抖,都成了真情的注脚。
观者透过这篇字帖,分明能看到苏录提笔时,眼眶是红的,手指是抖的。笔墨里藏着不知多少‘没说透的话’‘没忍住的痛’——
读这篇字,就像在听一个人对着故去的母亲,轻声说那句她永远听不到的‘孩儿不孝’。
再加上那恰到好处的斑斑泪痕。这般笔墨,哪里是草稿?分明是把‘孝之憾’写活了!纸会旧,墨会淡,可那字里行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却能透过纸墨,永远烙进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能体会到州尊大人的心情了。”吕同知将那《色难容易帖》小心收好,掏出帕子擦泪道:“就连本官也想挂冠而去,回家伺候老父了。”
“是啊,我也有这想法。”
“我也想……”众佐贰纷纷附和,一时间竟无人愿意当这个破官了。
“好家伙,这哪是《色难容易帖》,这分明是《见之辞官帖》。”吕同知不禁苦笑,其实他只是说说而已,他还盼着贾知州走了自己好接班呢。
反正家里还有兄弟伺候老爹,还是要以事业为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