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参观首次预案机动,西北来客
联合营机动演练没那么快开始,基地距离军区批的演习场隔着近百公里。
战车机动速度没那么快。
会议室内。
一群人围着电脑屏幕,跟看电影似的,盯着上面俯瞰的画面,口中啧啧称奇。
陈默则是站在一旁,极力的从脑海中搜索有关无人机的消息。
他以前对这方面的认知,仅限于听别人说,自己很少去接触。
毕竟无人机领域,真正出现技术飞跃,是从 。
他那时候已经转业了。
在此之前,无人机系列哪怕军用型号,作用也只是靶机,侦察探测或者携弹打击之类,没有那么广泛的功能。
“主任,马主任那边联系上了。”
裴帅军手举着话筒,大声提醒。
听到声音。
罗耀武三步并作两步,快步走到跟前,抓住话筒:“老马,我是罗耀武,我跟你说个事,你看看能不能行得通。”
由于距离太远。
陆院那边具体怎么沟通,陈默听不到,不过看罗主任脸色。
交涉双方并未达到满意。
目前,电子对抗部队确实有,但现在的技侦跟后世的技侦,基本就是两种编制。
没有后世那么厉害,动不动入侵对方通讯,甚至还能放喜羊羊之类的动画片。
九十年代末这个阶段,针对现代战争打击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指挥链条打击,也就是常说的斩首行动。
但斩首行动,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容易,一个单位的指挥官动不动就集中到一个战地帐篷内开会,那种纯属扯淡。
战争可不是这么打的。
稍微规模大一些的战争,哪怕团级单位,指挥替补也至少有四五个人。
一号军事主官阵亡,还有参谋长接替,参谋长阵亡,政委接替,再不济还有副职,副职阵亡还有营职。
百足之虫还死而不僵呢。
更何况是数百上千人的部队,根本不存在斩首最大的指挥官,整个单位就不会指挥的情况。
实际上,斩首一两个,对大局没有太大影响。
第二,是对后勤链条的打击,这种是不是听起来挺容易得手?
只要阻断后勤补给,那么对手就会因为缺少弹药或者物资补充,导致最终溃败。
事实上,切断后勤比斩首行动还难。
因为咱们是大国,军队的体系也会非常大,一旦战况大到一定程度。
人家后勤也是自成体系,并非归功于哪个单位调遣。
就这么说吧。
烈度演习中,一个旅级单位在参战之前,往往会耳提面命的提醒,要求所有作战参谋,务必打起精神,杜绝出现低级失误。
因为在这些单位认知当中,演习甚至可以接受输,输很正常。
输给战术,输给协同,输给后勤,都可以。
反正就是不能输给具体的指挥驱动环节,若是在这方面输了,那就是指挥官无能。
复盘的时候脑袋容易被揍成猪头。
可问题是,同样的思想,人家后勤部也是这么想的啊。
演习可以输,但绝对不能因为后勤不给力而输,反正话咋说都行,坚决不能把问题出在自己单位上。
后勤部统计处一直算着前线部队的损耗,就算你不要,他们也会想办法把物资给你送过去。
啥玩意?想切我的后勤?
特么的,知不知道为啥很多时候演习,不怎么见号称战神的轰六嘛?
那玩意不出意外的话,驻地距离后勤都不远,陆航调度中心也在后勤边上,谁切后勤就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抗住一架次就能极限携弹 。
所以,在古代切后勤都称为奇袭,现代战争想切后勤,除非是运气好恰巧碰到。
否则的话,在火力不足以对抗一个师的时候,最好还是研究研究斩首行动最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