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云南光唇鱼

第 云南光唇鱼

他将那束湿漉漉的纤维小心地捧在手心,又顺手采摘了之前发现的黑木耳和两根最肥嫩的春笋。

像一个满载而归的猎人,返回了位于竹林中央的临时营地。

此时,夕阳的余晖正在缓缓消失,竹林间的光线也开始暗淡下来。

林予安立刻开始为夜晚做准备,先将那个还在缓慢燃烧的木炭火堆重新引燃,升起了一堆明亮的篝火,驱散了夜晚的寒意和黑暗。

找来几块扁平的石头,在篝火旁搭建了一个离火苗约半米高的小石台。石台无法被直接烧到,但能稳定地接收到火焰炙热的烘烤。

然后将那束湿润的荨麻纤维均匀地摊在温热的石台上,他坐在一旁像一个耐心的面包师守护着他的面团。

他需要精准地控制温度和时间,既要让纤维中的水分快速蒸发,又不能让它因为过度受热而变得干脆。

时不时地伸出手,感受着石台的温度,并用木棍轻轻地翻动着纤维束,让它们受热更均匀。

渐渐地,纤维的颜色从湿润的乳白色,变成了更具质感的亚麻色。

拈起一撮,用手指搓了搓,那种从湿滑变为粘韧的触感告诉他时机到了。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制作鱼线了。”

林予安盘腿坐在火堆旁,跳动的火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在身后的竹竿上,拉得巨大而悠长。

他用双股反向搓捻法,将两根纤维的一端用牙齿轻轻咬住以作固定。

右手拇指和食指,将两根纤维分别向顺时针方向快速搓动,让它们各自拧成紧实的小绳。

与此同时,左手则以逆时针的方向,将这两股小绳合并、绞缠在一起。

他一边专注地操作,一边对着镜头轻声解说,“一正一反,这是最古老的制绳原理。”

“反向的应力,会让两股纤维像弹簧一样死死地咬合在一起,绝不松脱。”

当一根纤维即将用完时,他会熟练地从旁边的纤维堆里,拈起一根新的,将其末端与旧的重迭,无缝地搓进主绳中。

火堆发出噼啪的轻响,林予安的动作稳定而富有节奏。

一厘米,两厘米……一条纤细、坚韧的淡黄色鱼线,在他灵巧的指间缓缓诞生。

半个多小时后,一条长约四米,粗细均匀的完美鱼线,被他小心地缠绕在一块木片上。

他将蛇骨鱼钩牢牢地绑在线的一端,一套完整的、纯手工打造的渔具,终于大功告成!

做完这一切,他开始搭建今晚的庇护所。竹林为他提供了一种最快捷、也最巧妙的搭建方案。

没有去砍伐任何一根活着的竹子,而是选择了两丛相距约两米半的、长势茂盛的成年竹丛。

先用石矛,将两丛竹子面向对方的一些较低的枝丫和竹叶清理干净,腾出了一片相对空旷的空间。

然后,走到其中一丛竹子前,挑选了三根位于外侧的竹竿。

抓住竹竿的上半部分,用尽全身的力气,将它们缓缓地向对面那丛竹子的方向弯折下来,如同拉开一张巨弓。

当竹竿被弯成一道优美的弧线时,他用早已准备好的藤蔓,将这三根竹竿的梢头,牢牢地捆绑在对面那丛竹子坚实的基部。

他又走到对面,用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三根竹竿向反方向弯折、捆绑。

六根被外力强行弯折的竹子,就这样在空中交错,形成了一个天然如同拱形肋骨般的穹顶框架!

“这就是活体框架庇护所,没有杀死任何一根竹子,只是暂时借用了它们的韧性。”

“这种方法对环境的破坏最小,而且搭建速度极快。”

最后,他从周围收集了大量宽大的竹叶和砍倒的竹子留下的枝丫,一层层地铺在拱形的框架上。

很快,一个高度约一米五的半圆形,如同爱斯基摩人冰屋般的绿色小屋,便在竹林中悄然成型。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