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舔狗三大(24)

但是,沈善登也清楚,即便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导演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

而他旗下导演的权力远比好莱坞要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影本身如果质量不过硬,宣发手段再高明也是空中楼阁。

宣发或许能有点石成金的奇迹,但更多时候,过度依赖宣发,往往与虚假宣传甚至诈骗营销只有一线之隔。

或许能骗观众进一次电影院,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口碑的反噬,和市场的惩罚。

所以,导演的审美就很重要了。

决定了服化道的最终呈现,决定了镜头语言的设计和选择。

这些是构成电影质感的基石,是任何营销都无法替代的。

而沈善登最担心的,就是导演们“艺术上脑”,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表达或者国际奖项,脱离了市场和观众。

因此,沈善登的导演课,主要是抓统一思想。

沈善登开门见山道:“欧洲三大,柏林、戛纳、威尼斯,本质上是什么?是受好莱坞工业实力和市场话语权深刻影响的秀场,而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纯粹艺术圣殿。”

他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下面坐着的几位年轻导演,语气极具穿透力。

“光说没用,我们看数据。这是从 ,最新一届柏林和戛纳的数据,威尼斯尚未举行。其他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沈善登指了指投影,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下关键数字。

“法国戛纳,跪得最早,历史传统了。”

“威尼斯呢?一看自家电影节人气不行,片子卖不动,立马全面转向,跪舔。去年来了一场全美班。”

“柏林嘛,也差不多。”

沈善登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奖项的数据。

“你们看,二十八届电影节下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影后这几个核心奖项,分配给美国电影的比例高得惊人。”

“平均下来,几乎每年,这三大电影节的四个重要奖项里,至少有一个是颁给美国的。这还不算那些有双重国籍身份的影人。”

“威尼斯和戛纳不相上下,柏林少一点,但也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沈善登用详实的数据,讲着务虚的课。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给这些年轻导演提前打疫苗。

就像格鲁吉亚,吃过亏才会眼神清澈。

会场一片寂静,只有纸张翻动和笔尖记录的沙沙声。

包括吴京在内的年轻的导演们,看着白板上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脸上的表情各异,有震惊,有沉思,有恍然。(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