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保大明就是保名教(求收藏,求订阅)
北京城,十一月初一。
天还没亮透,紫禁城午门外,已经黑压压站满了等候上朝的官员。大伙儿缩着脖子,踩着脚,哈出的白气连成一片。
今儿个是望日大朝,规矩大,来得人也齐整。六部的堂官,各寺的卿贰,科道的言官,翰林的清流,该来的都来了。众人按着品级班序站好,等着净鞭三响,宫门大开。
卯时正刻,净鞭三响,清脆的声音在寒冷的清晨传得老远。宫门缓缓打开,鸿胪寺的序班官们高声唱班,引导着文武百官,依着次序,鱼贯而入,走过金水桥,进入皇极殿。
大殿里宽敞,也暖和不到哪儿去,全靠人多聚点热气。百官在御道两侧站定,鸦雀无声。只有鎏金香炉里飘出的淡淡烟气,缓缓上升。
不多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后殿传来。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先露了面,站定在御榻一侧。接着,崇祯皇帝穿着一身绛纱袍,头戴翼善冠,缓步走了出来,在御榻上坐下。
百官齐刷刷跪下行礼,山呼声在大殿里回荡。
「众卿平身。」崇祯的声音平和,带着点晨起的沙哑。
一场大朝会就这幺开始了。
鸿胪寺官按着章程,一件件呈报该议的事。多是些寻常题本,哪个地方遭了灾请求减免钱粮,哪个卫所缺了饷请求拨付。阁老们偶尔回几句,崇祯大多只是听着,偶尔简短地问一两句,或直接批个「知道了」、「该部议奏」。
气氛有些沉闷,像这冬日的天气一样,凝滞着。不少官员低着头,心里盘算着自家那点事,只盼着早点散朝好回去暖和暖和。
就在几个地方的旱灾题本议完,殿中暂时一静的空当,一直垂手侍立在御榻旁的魏忠贤,忽然微微侧身,向崇祯投去一个询问的眼神。崇祯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
魏忠贤立刻挺直了腰板,上前一步,运足中气,那尖细却极具穿透力的嗓音瞬间响彻了整个皇极殿:
「陛下有旨.宣衍圣公孔胤植上殿觐见.」
这一声,像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水塘。大殿里「嗡」地一下就起了骚动。官员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脸上都是惊疑不定的神色。
衍圣公?对了,他前几日好像来北京面圣了,说是要为民请命.结果进了清华园就没再出来今儿怎幺来参加朝会了?
这为民请命的事儿成了,还是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