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故知足之足,常足
因为看过粱嘉辉演的《棋王》,老前辈就毫不犹豫的点头:“所有这部戏的投资成本,由我们象棋总会给了,要到内地上映的费用,也由我们承担!”
结果让卫东说:“钱我们一人一半,挂象棋总会的名头,只求您一件事,能公开带着这位演员亮相,他因为在内地演过戏,被右岸封杀了只能去摆摊,可他梗着脖子就是不肯低头。”
这话对那些骑墙派的港商说,肯定要考虑右岸市场的生意会不会受损。
一个市的市场怎么都没一个省大。
只有放眼全国的才会毫不犹豫点头:“好!这样的演员要照顾好,演得很好。”
确实演得好。
让卫东依旧只描述了梗概,详细讲了那幕吃米饭的戏。
粱嘉辉和阿玲到江浙内地去采风时,结果找寻到有这个故事小说的原著。
只不过是把让卫东说的《棋痴》变成了《棋王》。
前几年就面世出版,传载还蛮多。
其中就有让卫东详细提到过的这个吃米饭细节。
那就简单得很,粱嘉辉自己做主点钱把电影版权买下来改编。
还把小说和剧本带到旗给老板过目了。
的确就是他表达的那个故事。
让卫东只是要求淡化知青时代的苦难,甚至不要直接去描述苦难,因为八十年代的文学、文艺思潮尽是反思那些苦难,还命名为伤痕文学之类。
从忙着开始做生意,让卫东在大学校园里遇见这类文学思潮都表示扯几把淡。
不要美化苦难,也别渲染苦难。
他从来没兴趣鼓吹苦难,更不喜欢去挖掘伤疤,只有创新科研、开创生意能力不足的人,才喜欢留恋在那些所谓触动人心的文艺腔调里。
这类自怜自爱的灰色情绪,在曾经断手四十年的人看来就是矫情。
而且是可以蔓延传染的负面情绪。
他要求处理得干净利落,推动向往美好的感觉。
粱嘉辉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