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

第 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

姨妈巾还是赚钱的,一包哪怕只有平均两三毛钱的毛利,每天十几万包那也是好几万的剩余价值!

只要上了规模,资本家是真赚钱。

如果说卖腊肉给让卫东开启了每趟几百块的收益,抵得上这会儿普通人一年的工资。

钛锭给让卫东带来了每个月近十万的收益。

照相机则让他可以即将每周赚十万。

现在这特么卫生巾每天赚几万。

一碗肉沫面才一毛五,一升油才九分钱的时代。

每天几万块是什么概念。

喝茅台都能喝一瓶摔十瓶助助兴。

反正茅台也只要 。

就算放到四十年后,这种赚钱力度只要不跟it界比,也是相当惊人了。

对外当然宣称生产成本到卖价之间的钱,都是销售成本。

还要给管理人员发工资,每天都在购买设备。

可实际上只有让卫东和董雪莹,沈翠月才清楚,四毛八的产品成本,到六毛、八毛的内部价、批发价之间,也就是点管理成本和设备成本,销售成本等于零!

因为这玩意儿是刚需,是没有竞争的新产品,拿出来就有人抢着要。

甚至让卫东试着发给高校销售团队们,他们还不是转手一元一包的卖,他们的提成都在那两毛里。

这种疯狂赚钱的局面,让卫东只顾忌两件事,赚太多被政策收拾,出现仿制竞争者。

前者他才使劲让利给工人、销售提成,后者就是赶紧打广告筑起护城河。

所以在商州,让卫东利用资金砸出来片玻璃建筑,何尝不是巩固局面。

起码也表达了扎根商州的态度。

反正他作为外行提要求,建筑公司按照他的想法去实现就行。

玻璃看起来炫目高档,窗明几净的更容易显得卫生。

造价其实没那么高,在八十年代绝对有清新脱俗的效果。

每天附近桥上,街上,对岸都挤满了好奇市民、农村人看热闹。

津津有味的欣赏那一块块玻璃“砖”被砌到砖混结构承重墙体上。

当然这些日子,让卫东的重点还是要尽量把熟食做出包装成品。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