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朝议三事

除了官屯,其它豪族或自耕农家里也种大豆,但他们也不会留存多余的大豆种子,因为大豆要完全避光保存,不是每家都有地窖的。

这会直接导致齐郡一半的官屯下半年没东西可种……

除了大豆之外,夏季已经不适合种植其它主粮了。

目前,齐郡的官屯面积,差不多占所有耕地的一半——齐王被废,原来的齐国很多豪族也被清洗,一半的土地都成了官屯。

也就是说,整个齐郡一半的地当中的一半,四分之一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县的土地,下半年没东西可种……

一个小小的失误,甚至都不算是失误,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当然,这事最终由刘备自己担了责任。

为了保障军队后勤,诸葛玄调用常平仓是合理的。

田豫只负责运输事务,他和兵士们以及民夫都不知道那黑乎乎的窑洞里是留存的当季豆种,为了不影响战事尽快运输,当然也是没错的。

仓啬夫为了不耽误军务,迅速开仓之后再回报,也是应该的。

唯一的问题在于仓啬夫接受了田豫让民夫帮忙搬运出库,并且没能及时阻止种粮被搬出——但这是很难避免的,仓库那么多,如果只让仓工搬运,那还指不定得搬多久呢。

作战期间,军需事务可不能层层请示,耽误时间会死很多人的。

最大的问题其实出在通讯和文化水平上。

仓库有很多个,国渊设置窑仓时就在每个仓门口都挂了牌子,写了存储方式以及存放的物资类型。

如果识字,看到种粮二字就不会动了,这年头人为导致种粮损失是要处以极刑的。

(《二年律令》:盗牛、马、禾稼、刍稾……皆磔。导致农事损失大于一头牛的价值时,都判磔刑,也就是五马分尸示众。这是吕后颁布的律令。马就是按三马一牛来算,刍稾是饲草,禾稼就是庄稼及种粮。)

但兵士们大多不识字,官员又不可能守着一个又一个仓库讲解,仓储管理人员又没那么多——除了仓啬夫本人,其它仓工同样不识字。

通讯不方便,没法像打电话那样直接汇报。

绝大多数人又不识字——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但怎么解决呢?

搞全民扫盲运动?

短期内不现实的……

当前没有大豆种子的问题,从其它地方调或买都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先用那些田地种蔬菜和牧草,野菜和药物也行,只要是适合夏季种植的东西都行——起码不荒着。

要根除这种问题,则只能尽量优化管理流程,这就是规模大了以后必须严格按流程办事的原因。

先是把仓储类型完全分开,太仓、常平仓、郡县官仓以及军用仓储,完全分离开来。

军用仓归属将军府军需处,需要物资的时候一律从其它仓预先进行购置,走底价采购流程。

太仓由太仓令管理;郡县粮仓由典农都尉管理;常平仓由郡守府管理,全部分开。

除了军需之外,粮食一律不走长途运输,最多到郡,只要满足了常平仓,其它余粮将全部被军需处采购。

军队的拉练事务中,也将多出来一份训练项目——转运粮食。

反正部队闲着也得吃,不耗费民夫不动用民力,就不会产生浪费。

军用仓将会预先存储很多物资,并且单独任命的军用物资管理者,职务也没有另外起名字,就叫‘军需长’或‘军需官’,直接向刘备负责。

当前军需官就是田豫——他被骂了好几天了,肯定是最上心的管理员。

于是田豫这几天就在到处购置物资。

田豫负责钱,刘备负责收债,左手给右手打欠条——刘备出了钱,当然要找‘朝廷’拨款。

而且,这些年刘备平定四方的款,朝廷也没拨啊……

虽然刘备这里拨款只需要左手拨给右手,但问题是朝廷现在没钱,去年的税还没收呢。

那当然得打欠条。

或者……算是刘备贷款给朝廷也可以。

基于此事,刘备觉得自己好像应该开个银行,推广一下储蓄和商业贷款业务。

同时,北郊的农事学院也该展示一下研究成果了。

文化发展和扫盲运动用小人书,生产力发展当然也可以用。

农事学院最新的成果不是高科技,而是《农策》,刘备定的名字。

这是专门教农事的工具书——全是图画,用流程的方式演示,一个个步骤照着做就行,改良农具、制作工具、选种培芽、养地轮播……连天时地貌和各种作物适应哪种环境都画了。

不过,暂时还没来得及雕版,当然也没印刷。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