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丙吉传同步发出的,是《奸臣录一·袁绍》。
奸臣暂时只会发这一个,这就是纯粹的为了定性,只是表示将来还会发,看谁敢蹦跶。
而忠臣传第一个列丙吉,当然是因为丙吉的忠是没有争议的,但排在第一位很容易引发争议——有人争论才会有人关注。
丙吉是被大汉视为‘仁德表率’的人。
丙吉出身寒门,历任鲁国狱史,后迁廷尉右监(狱掾吏),受牵连免职后又任从事,都是吏职。
汉武帝末,巫蛊之祸时,丙吉监管郡邸狱(邸舍拘留所),当时皇孙刘病已(汉宣帝刘询)刚出生几个月,受戾太子刘据牵连,在狱中无人照料。
武帝末,巫蛊之祸相关的人和事是完全不能触碰的,谁碰谁死。
但丙吉不忍婴儿横死,冒着死罪救护照料刘病已,并自己出钱请狱中的女囚为其哺乳。
狱中环境太差,婴儿很难养活,刘病已几度生病,都是丙吉找人暗中救治。先前哺乳的女囚刑满释放,丙吉还出钱雇佣她继续照顾孩子。
武帝驾崩后,霍光提拔丙吉历任将军市令、大将军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并遣丙吉迎昌邑王刘贺即位。
刘贺继位一月,因不守法度,霍光与丙吉又一同将其废掉。
随后霍光与张安世一同商议,又让丙吉迎立刘病已,也就是宣帝。
宣帝即位后,丙吉绝口不提当年保护婴儿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
此后丙吉担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直到丙吉年迈,宣帝才从当年的乳母那里得知实情,封丙吉为博阳侯,几年后接替魏相成为丞相。
而丙吉拜相后,为官施政都很宽和,各掾吏被人举告,通常都是先让人去职之后再查办,还留下了‘丙吉问牛’的典故。
这是汉代少有的既拎得清本职,又能把贵族和农民都当人看的官员。
——丙吉寒门出身,保护了未来的皇帝,和霍光一起行废立之事……
虽然丙吉名列麒麟阁,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但真的很少有人记得他——如果老是提及霍光、苏武,人们都太熟悉了,太过于熟悉,就不容易争论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丙吉是整个大汉唯一一个寒门出身做到丞相的大臣,没有之一。
至于奸臣袁绍……刘备倒是没有瞎掰扯,因为根本不需要瞎掰。
最初举孝廉入京,却在雒阳蓄养死士到处作案,残害无辜,对天子不忠。
做大将军掾时,效力于何进,却又私自攻击皇宫,掳走皇子刘辩,背叛抛弃何进,导致何进身死。
掳走刘辩后,名义上效力于刘辩,但又下毒弑主,抛弃并杀死刘辩。
刘协登基后,袁绍又煽动关东士族挑起叛乱,而且再次抛弃盟主张邈潜逃……张邈没死纯属命硬。
从头到尾没有半点忠义可言,效忠谁就害死谁,完全就是噬主成性,跟谁谁死,比三姓家奴厉害多了。
这当然是奸臣范例。
而且,刘备把驱使张闿作案、害死长公主刘华、煽动临淄叛乱意图弑君等事儿也栽到了袁绍头上。
反正要搞臭就要臭到底,为了避免有傻子产生“有这种作案能力倒也是个人物”的心态,还专门罗列了抢人新娘、欠债不还、搬弄是非、不知感恩、推卸责任、见利忘义、过河拆桥等等桥段。
——都是真事,但稍微加工了一下。
有些故事是编的,但基本都属实,经得起查证。
而且这是连环画……原本称得上英俊的高富帅袁绍被画得有些阴沉猥琐,但也并没有脱离原貌——画得并不丑,但是看着会让人觉得这不是好人。
刘备就不信了,这要是还有人跟袁绍混,那得是多蠢的人啊……
忠奸两册,各印制了十万册,随后分作五十份,被发往关东各郡。
这可不是发给文化人看的,这是要发到各县集市、酒舍等人群聚集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