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恶人左郎(二合一章节)

也正因如此,刘宏才会让蔡邕主持修书以求公正。

蔡邕修的官方经典,结合了部分百家学说,以相对客观的方式保持了经文原貌。

既不拉帮结派,也不包装个带数字的组合出道,又不结党营私,还以中立的态度修书释经——这种不站队的官当然会被排挤。

不篡改教科书反而是会落罪的……

六经被蔡邕和卢植重新编撰后,熹平石经刻到一半,诸多名士和部分宦官便找了个由头大举攻讦蔡邕,蔡邕被当时的司徒刘郃和司隶校尉阳球流放到了并州五原。

当时正是处置王甫案的时候,阳球栽赃的本事堪称天下少有,还好蔡邕只是校书博士,确实很难和王甫扯上关系,要不然可能不止是流放。

——真论起来,阳球虽说是酷吏,但也算是有公心的人,不是那种纯粹为私欲而滥权的恶徒。

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一切都是以立场决定的。

虽说转年刘宏就干掉了刘郃与阳球,赦免了蔡邕,但当时清流党和宦官斗争激烈,两边都看不惯蔡邕,蔡邕只能辗转各地避祸,这一避就是十年。

蔡琰与河东卫家,就是在蔡邕避祸的时候结的亲,这其实是为了寻求庇护,可没想到卫仲道刚结婚就死了,搞得像蔡琰克他一样……

还好蔡邕的好友羊续做了南阳太守,蔡家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援助。

像蔡邕这种精通百家且不结党的学士,当然是最适合如今的稷下学宫的。

暂时担纲朝政的简雍,还当众奏请刘协,下诏将蔡邕从雒阳调到青州出任太学祭酒。

也就是直接将稷下学宫视为新的太学。

这也是左沅安排的。

——以这个年头的观念,刘备这是为了大兴学府而纳蔡琰,这事会被人们视为“纳贤”。

不仅是美谈,而且是能让天下轰动的大事。

因为蔡琰的嫁妆是一万三千卷书。

而刘备给出的纳彩,是把这些书印制亿万套,送给天下学子。

左沅用劝农祭将消息散布出去之后,立刻便广发通告,大量招人。

既要大量招印刷工,也要大量招募扩建城市的工人。

扩建也是真事,刘备确实打算继续扩建临淄,且不是以传统的‘回’字形在外层扩建,而是以‘田’字形向外延伸新城。

这既能避免原本的临淄城受扩建干扰,也能让整个临淄城变成一座大规模城市。

这其实并不是为了城防考虑,虽然冷兵器时代城池确实是越大越难打,但刘备并不打算把精力放在城墙上,而是要在临淄搞城市化建设。

临淄现在是核心学府城市,稷下学宫大多数学院都在临淄,对于学术中心而言,大规模城市化更有利于吸纳人才,也有利于更多人求学。

但济南、平原一带,就应该减少城市化,多搞农业乡亭。因为黄河与济水之间现在属于核心农产区,这就应该让农户们分散居住,以提升土地利用率。

施政都是看具体情况的,城市化和农村化本就应该齐头并进,而不是一刀切。

但是,但是。

扩建临淄这种营造修建之事,按说是不应该在农忙时节开工的——大伙都忙着种田,这时候想招募人手是很难的。

而且左沅给出来的工钱特别低——日结五钱,不管饭。

刘备营建东阁的时候是农闲时间,十月到一月,当时是日结二十钱还管两顿饭,那当然多的是人抢着来干活儿。

但左沅二月初招人搞土木工程,工资还低得跟现代招聘牛马一样……

要知道,上个月刘备给出来的价格,临淄周边的人都是知道的。

虽然青州现在物价已经稳定了,但每天五钱根本就不够人吃饭的,喝糠皮糊糊都不够,这要是还能丢下地里的活儿来打工,那多半就有点问题了。

可是,见左沅招工,仅一天之内就有上千人应募而来。

大概是有些人见惯了征用民夫民役,见惯了民役垫钱当苦力,也见惯了随意驱使青壮营造——这年头,各地征发民役或征用民夫本来就不给钱。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