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子师阳谋

“景升,此事不过争势罢了,既是朝廷惯例,又是朝堂常事,我等也并没有加害刘备性命之心……并没坏了规矩。”

“而且,此乃太后之意,我等只是奉命行事……景升你的部曲也被刘备部下强夺,莫非你还以为刘备能重用你?”

“景升若不愿行此事,不如自请出外,荆州刺史王叡身死,正需有人补缺。”

王允低声道:“我等本就要外联州郡,景升去荆州任事,若我等谋事不成,也好有个退路。”

刘表叹了口气,默不作声。

他也不希望再生乱,但王允说得没错,刘备和董卓不可能再给任何人兵权,与其在雒阳任人摆布,确实不如自请出外。

王允也确实没有坏规矩,这就是常见的结党争权,没有害命的意思。

……

次日,董太后提拔王允暂代司空府从事中郎。

这其实就是董卓公府的秘书长。

被董卓和刘备清洗了一半官员后,眼下朝廷确实有很多官员缺额,光靠董卓的亲戚可补不完,而刘备这边一时半会又没法从青州拉人过来。

刘备和董卓都暂时不在雒阳,董太后授意王允举荐一些可用的名士入朝为官,而且是以董卓的名义举荐官员。

这种拉拢是每代新君上位都会做的事,而且以董卓为名举荐,这等于是让董卓施恩做举主,对董卓和董太后都有好处。

因此,董旻也对此事乐见其成。

牵招当然要反对此事,但却没有太多反对的理由——朝中官员确实有很多缺额,总不能都拦着不让人举荐吧?

暂代尚书的贾诩面对此事也很为难,因为这不是阴谋,这就是明着按照现有规制做事,而且是正事,拦不住。

虽然贾诩和牵招不同意就没法加盖尚书印,朝廷也没法授官,但太后却在朝堂上搞了点小动作……

她也没和代表刘备的贾诩牵招二人翻脸,只是先以羽林、侍中署、黄门署等近侍郎署征召士人——这事相当于天子和太皇太后选拔良家为郎,不加正职,只以储官征召,尚书台管不着。

而王允辟用的士人,几乎全是关东名士。

比如颍川名门荀氏的荀爽,这是“荀氏八龙”之首。

比如陈留名士蔡邕——十年前被阳球、刘郃流放到了五原,现在是重新召回。

还有江夏名士黄琬等。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