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承荫笨蛋, 科举好汉
“一条大河~波浪宽,条条铁路跨两岸;机械就在两岸转,听惯了早班的钟声,看惯了电厂的白雾……”宣冲哼唱着小曲。
宣冲托关系找来一些秀才们的考试资料,开始自学背书。——宣冲不由感慨,也就这个年龄阶段,可以在肩负工作的时候,还能分心来考试。
由于是要“背书考试”,宣冲也是能光明正大的推脱一系列不必要的社交了。
当然不乏有同僚心里暗戳戳揣测:“不过是年轻人的心血来潮,跟风罢了,压根考不上。”
现汉内,不说进士了,就是举人都没有寒门出身。
在江南科场中,近一百年卷出来的科甲正途举人,都是在族内至少耕耘五代,不断请名师名家对其自由教导,方能脱颖而出,成为每年举国那两千翘楚之一。
科举不看血脉,举人的儿子,不一定是举人,但是举人收的几百个弟子中,大概率会出现一个举人。
一个书生想要中举,那么“体力,精力,智力”缺一不可。
由于不单单考八股,涉及到算学,刑律等大量逻辑理论;这代表着书生必须二十五岁之前,将天文地理,格物人文等涉及到大量严密逻辑和复杂计算的学科收入大脑中。
中人之姿想在二十五岁前悟透某门学科不难;但是想要精通所有理论联系?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理解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体系。而这个思维理解方式,则是每个举人独有的。
不同于宣冲前世文科的“百错仍硕”,带着一个谬论不断的小作文情绪输出,胡搞逻辑;
现汉的“理学”是一整套互相关联的逻辑。
比如说“大汉律”。其中每一条,按照后世来说都很宽松,好似留了足够的自由裁量权。但这不是真的可以“自由裁量”的。在拿出一条法压民的时候,必须要符合“理学”上解释。即如果在场有秀才(有功名)认为县裁官应用的刑律,有不符合“理学”的地方,是可以驳倒他的。
注:公堂之上,不会出现“这是规则”“我掌握规则”,“你们就一定得遵守”的情况。在珠广等商业密集地区,秀才身份是相当吃香了。因为大量裁决,都需要秀才辩理。
现汉的百姓们,对“举人”老爷很敬畏,认为都是文曲星下凡。而宣冲在和秀才们深入了解后,也逐渐对这群科举人才们的能力严肃起来。
…宣冲:汉儒有绩效…
同年十月,宣冲再一次航行,随着舰队来到珠广城。
宣冲望着这个“湳海区域罗马城”内连绵不断的工厂,一组组跨过河流的铁路桥梁。
广珠海口区域,就是整个南洋的罗马。
环绕湳海的其他区域,例如占城,交趾,也有几十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其上流所在城市中心区,也仿现汉珠广区域的大城市,修建植被相隔的宽阔马路。但这是靓丽羽毛的公鸡和真凤凰的差别。
城建能够仿照,但是工产业仿不来。
现汉保持着科技优势,这百年来,不乏有有为的地方藩王和商人集团,试图引入新科技追赶。这几百年来,海外凡是尝试过的豪杰(天降猛男),最终都绝望了!
工业竞争并不是靠着廉价劳动力;劳动力廉价?再廉价比不上机械先进。
大型机械吊臂在码头上能够替代上百码头工人。但如何让吊臂安全运作?这需要工业化社会顶层付出那些封建顶层几十倍的心思。
宣冲复盘主历史线的经验:国家崛起的成功要素,不能叙事为“劳动力廉价”,而是管理的成功。
东方儒家体系可以批量化的生产“优秀廉价的管理者”
一个大型机械吊臂能抵得上几十个人的劳动效率;但是为了管理这样一台大型机械吊臂,不出重大事故,不死人,不让工人团体心生怨气搞破坏。管理岗要注意的可是数百个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