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会战之前,先退三次。

第 会战之前,先退三次。

统正歷1年8月。决心南下前,宣冲返回了一次灵江四郡。

此时四郡不少农田中培养著豆苗,而在水利作坊那里是正在新建的榨油机。

至於更远处是饲养牲口的地方;大军所用的军马现在在这里人工育种,母马们在温暖的地方开始一胎胎的下崽。在道路上可以看到放牛娃赶著一百多头大大小小的牛马。

由於南疆本土消耗不了那么多粮食,运输到北方的成本又太高,还不如让移民过来。但目前移民不配在灵江四郡这片已经开拓好的土地上过好日子。浱州的工厂中需要工人,而在更南边殖民站点,宣冲的不世之功更需要这些移民奉献。

宣冲一直是在想著如何让粮草本土化应用。

消耗粮草最大的项目是战爭,但是战爭是不可能持续进行的。

例如雍鸡关外和奋行城那边,军士们开拓的田亩在早些年是靠著补贴来收购的;但隨著战线推到灵江后,补贴已经停止了,现在全部改成桑田、田等高价值种植园。

而灵江四郡也不是前线,穀物的价格也一年年回落,多亏调控得当,及时地改成豆田,才不至於让农夫们因为谷贱所伤。

至於未来“停驻滩”后面商路上这一溜串新开出来的农田?隨著大军离去,其配套农业量也会產生盈余。——所以必须思考军事行动结束后,这些为大军供应物资的当地產业,如何维繫的问题。

宣冲的治理团队把这些未来超前的问题都纳入“治理范畴”。而这就是近代化治理的特徵。

近代化就是工商大规模促进生產提高积极性。而“积极性”到底是怎么提高?

宣冲前世那帮“经济学”专业,纯纯把这个专业问题变成了“宗教”。一帮经济专业不实践,不调查,而是传教一样鼓吹某些大能理论。

宣冲则是按照军方后勤思路,建立经济学。

宣冲会统计每一个为“大军生產供应”负责的基础家庭,宗族,乃至商团。精確计算这些单位在生產每一项军需物资时隨著价格波动的可能盈亏。

现在宣冲的行政部门的任务,是要確保军事行动结束后,军用市场萎缩,这些负责生產的民间单位,依旧保持该地区“生產链条”的运转。

宣冲:別等到再次需要用兵的时候,才来找当地的粮草,武器等供应链;那些供应商们因为老早就赚不了钱,就找不到了。

近代化之前,全世界封建贵族们的治理中,都缺乏这套“產业调节理论”。

宣冲歷史总结:所有王朝开国时期军事能力非常强悍,但是隨著放马南山后,再次遇到一波军事挑战,陡然动员起来,老大帝国如同高血压猛然起身,出现中风。

中期王朝集结大军时大量军用物资短缺,以至於要对中小生產家庭进行杀鸡取卵的徵收,纵然战爭打胜了,內部大量破產家庭会立刻给王朝製造不稳定,进而走下坡路。

只有步入近代化后,有意识地保持“战略產业”稳定,王朝中期的“动员危机”才会减缓。

入门这个领域后,宣冲发现前世相关知识经验压根不能用。

因为在自己需要经济理论解决问题的时候,发现前世那些个“经济学名列前茅”的商学院都在外国,依靠著名声散播大量垃圾信息。

真的抄他们的经济理论,来解决目前军事经济和生產经济过渡的问题,宣冲觉得自己洗洗脖子等著別人来砍吧。

话说宣冲前世西方经济学,相对於一百年前出现了重大倒退?这就不得不提某个“流浪族”错误的商业思维侵入。

在这场“思想入侵”前,全球经济学还是很正常,西方是对商业“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东方是“雷霆雨露皆天恩”,即军事征服后,为了统治,在经济上维持稳定,一定程度上可以惠及当地。

宣冲:我方军事征服一个地区,结束军事行动后,为军事打造的產业链,依旧能造福当地。哪怕造福的对象,是原本军事对抗的敌对势力的人民。

宣冲目前对荆棘岭的战略也是这样,不仅仅要打,还要建立“互惠”机制。宣冲现在在北边打造园圃,给移植过来的树精们供应肥料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即现在农田农户们改种的“豆饼”,恰恰是荆棘岭树人们能够消耗的產品;而宣冲这边也解决了“军事產能在战后维繫”的问题,属於两难自解。

未来当己方势力成为当地不可缺的一环后,可以用经济筹码。替代军事筹码,来解决当地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