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甚至没能在两宋手中讨到过实际的便宜,英国公张辅两次征伐安南,短则三个月,长则六个月,就把安南给征服了。
可是这么好打的安南,为何会出现多次反复的现象呢?
高攀龙给出了答案,好打,不好治。
打容易,安南缺铁缺煤,武器装备明显落后,人心不够凝聚,内部势力众多而且彼此征战不休,大明天兵开进,军事胜利是非常容易的。
但政治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高攀龙提到了一个旁人没有提到的问题,那就是升龙城(安南都城)的王宫,用的是黄瓦,而非朝鲜、倭国的青瓦,青瓦是王爵,黄瓦是皇帝。
这是礼制,而升龙宫的黄瓦,就是安南人矛盾且复杂内心的真实体现。
一方面,无力抵抗来自北方的武力征服和文化干扰,另外一方面,却又不肯真正臣服。
安南历代国王,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对中原王朝称王,而在安南国内,则自称皇帝。
当然,这就是安南在历史上反反复复,不肯真正归顺的真正原因吗?高攀龙认为不是。
不提之前的历史,就说永乐年间郡县后,安南再次反叛的问题,真的是大明派遣的官僚,过于不当人了,导致官逼民反,最终把大明人赶回了大明?高攀龙认为,也不是。
他虽然没去过安南,但是他去过两广,他在两广见到过大量到大明砍甘蔗的安南人,这些安南人,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反抗这个行为。
安南那时候根本没有规模、大批量制造武器装备的能力,安南极度缺铁,大明对安南卖铁锅,那种劣质铁锅,都能三两银子一口。
高攀龙一针见血的指出,有内鬼。
这不是他的推断或者假设,而是事实。
万历维新之前,安南国地面上就有大量的汉人地主了,这些来自浙江、福建、两广的汉人,抵达了安南,成为了安南的肉食者,并且兼并土地。
在万历维新之后,这些汉人地主的规模更大了数倍。
海贸、下西洋,下南洋,一直是朝廷和东南地方争得头破血流的利益关键,永乐年间,安南得而复失,其背后是关于海贸利益主导权的争夺。
高攀龙是保守派,不是投降派,更不是贱儒。
他的意思很明确,大明获得军事胜利非常容易,但要获得政治胜利,需要面对两个困难,一是安南人的反抗意志,二是想方设法,防止内鬼,抢夺胜利果实。
高攀龙为了增加说服力,还专门讲了永乐之后,江南势要豪右们对造船厂的窥伺。
尤其是正统年间,这些势要豪右想要趁着主少国疑,把官厂变成民坊的多次行动,但最终张太皇太后,以祖宗基业为由,不肯变卖,这些势要豪右的谋划没能得逞。
任由龙江造船厂为代表的一大堆官厂,在沉默中默默腐朽。
内鬼抢夺胜利果实这种事,屡见不鲜。
这次安南的反应,有点不太对劲,衣衫褴褛、饭都吃不饱的安南人,根本不具备任何造船能力,结果,安南不仅有能力封闭岘港,而且还能对大明三桅商船发动袭击,这就必须要问一个问题。
安南人哪来的船?哪来的甲胄、武器?
高攀龙的这篇杂报,是希望大明可以获得军事胜利的同时,也获得政治胜利,而不是兴兵一场,大捷数次,最后弄得虎头蛇尾,一地鸡毛。
“转发邸报吧。”朱翊钧斟酌了一下,还是把高攀龙这篇文章,转发邸报,刊行全国。
朱翊钧愿意称高攀龙为大乘赢学者,不仅要军事胜利还要政治胜利,追求大赢、真赢,而不追求小胜、饰胜的赢学,就是大乘赢学。
高攀龙是真的很想大明能真的赢,然后大明腹地继续歌舞升平,只有这种平稳的世道,他这种意见篓子才会活的风生水起。
“《选贡案纪实》?”朱翊钧猛地坐直了身子,南京选贡案,可是朱翊钧办的万历第五大案,这事儿很少有人在杂报上讨论,因为案情复杂, 。
朱翊钧看完了署名,确定了是出自礼部的手笔,因为这篇杂报是高启愚这个礼部尚书亲自写的。
高启愚将选贡案从头到尾总结了一遍,整个选贡案,其实有一点从头到尾都没讲清楚,那即是为什么选贡案的结果是谋反,是政治案件。
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波及广众的案子,是一个政治案,但刑部、礼部之前都没讲清楚为何是政治案,为何是谋反,这次高启愚讲清楚了。
因为选贡案阻止了大明进士家族的形成,选贡案的逆党,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科举制度,来完成世世代代富贵永相传,但选贡案的爆发,阻止了这种世世代代永相传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