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能算明白账,但算不明白人心

只要每年交够白银,熊廷弼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他朝令夕改,所有人都得遵从。

熊廷弼的均田法大获成功,而他的赋税也很低,三公七民,就是收成的三成要归代管所,剩下七成归民自用。

因为之前的武士、名田主们都被沉了海,均田法和税赋,都能大体按照他的规划进行,倭人管事,当然会巧立名目,但也比倭国大部分地方要强太多了,毕竟倭国的税率是:八公二民。

熊廷弼面前就有几个苦恼。

第一就是极乐教的传播,哪怕是熊廷弼严厉打击,这极乐教还是不可避免的传播进来了,因为这七城都有大量的游廓,就是倭国娼馆,娼妓,是极乐教传教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就是贫瘠的物质条件,实控区内能生产的东西不多,像布、笔墨纸砚书、绸缎、毛呢、香料、盐等等,都要仰赖大明供给,石见银山的白银,多数都换了这些东西;

熊廷弼也试过本地生产,但是成本比大明货物到港的价格还要高,最后全都是不了了之。

只要石见银山的银矿采完,实控区内的经济完全崩溃,就成了一个必然。

第三就是游民过多,自从实控区采用均田法之后,因为倭国不稳定的局势,频繁的战乱,导致无数游民想要投靠大明。

但实控区承载能力有限,虽然都是廉价劳动力,但廉价劳动力也是要吃饭的,显然实控区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熊廷弼不得不下令,禁止游民进入。

这个时候,毛利家武士们灵机一动,就开始做起了倭奴生意,就是把这些倭国游民全部抓起来,送到长崎去。

管游民是什么人,只要按人头送到长崎,就能作为货款,换取大明货物。

实行均田法的实控区,的确成了倭国的圣地一般的存在,也确实有资格称之为圣地,这里安宁、美好、阳光普照、应有尽有、充满希望。

但同样,圣地也是个巨大的陷阱,但凡是投奔而来的倭国游民,都变成了倭奴。

熊廷弼对此不为所动,他到倭国来,不是为了来拯救倭人,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白银、倭奴、牢笼。

他的职责是把倭国牢牢的看死在铜墙铁壁之内,作为一颗钉子扎在倭国,保证倭寇不会再侵扰大明,保证不会有成规模的倭寇肆虐,保障大明海疆贸易环境。

倭人的命运,与他熊廷弼无关。

“均田法的确是倭国的解法,就看倭人自己能不能把握了。”熊廷弼将手中的公文处理停当后,看着太守阁外的倭人穿行,这里看起来如此的繁荣,来往马车不分昼夜,住宅连着住宅,商铺连着商铺。

一切美好都是梦幻泡影,一旦石见银山采完,一切都会戛然而止,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银山的产量正在逐渐下降,从最开始的一百五十万两,降低到了现在的一百四十三万两,而且还会累年下降,这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 。

当初陛下给丰臣秀吉开了两个药方,闭关锁国和均田。

就实践而言,这两个办法,都可以让倭国局面,从无序到有序,但丰臣秀吉真的做不到,如果丰臣秀吉能跟百姓一揆一条心,还有可能做到,但丰臣秀吉显然也不是很在乎这些百姓。

“陛下来了圣旨。”师爷将一个密匣封好的圣旨,交给了熊廷弼。

熊廷弼检查了火漆和沿途驿站印章,这个密匣从京师发到了天津州,从塘沽港出海,在济州岛中转对马岛,抵达了长门城,再送到了石见城。

他打开了密匣,看到了皇帝的圣旨。

皇帝陛下将今年大明发生的重要的事儿告诉了熊廷弼,尤其是张居正高压清党和反腐司的发展壮大,这涉及到了大明吏治的长治久安。

皇帝还询问了今年银矿是否还能如数送到大明;其次询问了实控区内,需要多少军备、货物,来年四月一并运来;最后询问了熊廷弼的意见,询问他是否愿意带领大明遴选出的锐卒前往江户。

“职责是逃跑吗?”熊廷弼挠了挠头。

陛下给他的指示是,力有未逮,带着这三千锐卒逃出江户城回到大明,这些军兵也是在溃散演训中表现优异之人,可以做到溃而不散。

这是大明的一次尝试,更加深入的干涉倭国,把钉子埋的更深,让倭人幕府如鲠在喉。

蚕食从未停止。

熊廷弼现在的官职,是代管奉行,是五品官,但也是个不常设的派遣,是个专人专岗的萝卜坑,如果转任,他将会是江户将军、佥都御史兼江户巡抚,以二十四岁的年纪,成为大明最年轻的正四品官员。

他没有犹豫,明确回答了陛下,他愿意前往江户,成为江户将军和江户巡抚。

石见银山这边,到均田这一步就足够了,再往下,这个地方也不支持他更进一步,筹划更多了,到了江户,反而能有更多的发展。

至于逃跑,他不认为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有本事把大明京营逼到逃跑的地步,哪怕大明锐卒只有三千人。

大明京营是全火器、线列阵的新式军团,大明对新式军团的开发仍然不足,但对上还在冷兵器时代的倭人军团,呈现出了断代式的领先。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