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货币问题,不能仅仅看货币本身

虽然文华殿廷议是因为许多微妙平衡,才能顺利运行的草台班子,但也比之前,令出多门,要强太多了。

“陛下,宝钞是可以超发的。”申时行侃侃而谈,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申时行说了很多很多,归根到底,其主旨就一个:

超发了,又如何?

皇帝和户部,都走入了一个怪圈,总是围绕着到底是否超发讨论,而申时行跳了出来,他认为,超发也没关系。

申时行认为,宝钞基石的确是陛下的信誉,更是大明的军力、土地、粮食、白银、黄铜、煤炭、布、驰道、海权,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其实根本不够。

申时行出了这个头儿,站了出来说了自己的看法,很快,其他廷臣们都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申时行提出的锚定物不仅仅是信誉之外,主要有三个意见。

第一,宝钞的流动性高于银币和铜钱,是最好的交易媒介,一般等价物。

大家拿到宝钞,第一时间都是拿去交易,而不是留在手里,如果想要储蓄的话,黄金白银更加合适,而非宝钞,这就造成了宝钞流动性最强的特征,停发造成的经济停滞,是大明很难接受的。

第二,宝钞停发收回,会让大明立刻马上陷入钱荒的状态,这些年,随着大明在海上和西班牙的矛盾加深,白银流入减少,宝钞就是补充流动性的最强工具,钱荒会严重削减万民对万历维新的信心。

人们思考政治,从来不是从脑子出发,而是从肠胃出发,一旦肠胃受损,万民一力,就有了分歧。

第三,停发宝钞,要停就一定是都停,也就是说,南洋宝钞也要停发。

南洋就会货币不足,南洋可不是大明腹地,大明腹地勒一勒裤腰带,紧巴巴的过几年,也没什么关系,毕竟皇威正盛,一点小挫折很容易就忍过去了,毕竟过去都是这么苦过来的,可是南洋呢?

一旦大明停发了宝钞,大明在南洋的吕宋总督府、旧港总督府、元绪群岛,就会陷入统治危机。

不能片面看待问题,而是考虑全盘影响,这是陛下做决策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诸位爱卿所言都有道理。”朱翊钧等到廷臣们各抒己见后,才略显无奈的说道:“但这么超发下去,五年后,宝钞就会跟费利佩的金债券一样,轰然倒塌了。”

“朕就是看到了这个局面,才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防止宝钞和金债券一样,弄得一地鸡毛。”

朝臣们说的问题,朱翊钧在第二思的时候就想到了,甚至他想的更多。

大明停发宝钞,就要更加依赖海外白银输入,代表着大明不得不在东太商盟,对墨西哥和秘鲁总督府让利,让他们把更多的白银送到大明。补充抽掉的流动性。

朱翊钧已经不是十岁小孩了,宝钞的确是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他舍得壮士断腕,大臣们不认同。

实际宝钞发行过程中,超发的杠杆真的太大了,金债券在七倍超发这个临界点,一共破产了三次,最终费利佩失去了所有的信誉。

大明跟西班牙体制不同,大明是无法承受宝钞三次破产的。

为什么朱翊钧断定会在五年内发生?这是当年王国光估计的。

理由非常的简单,大明的贵金属储备不足,更加直接说,白银不足。

这么增发下去,大明宝钞兑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挤兑和信誉破产。

按照当年王国光在《宝钞锚定疏》里的论断,一旦准备的贵金属低于两成,大明宝钞就不可能挺过挤兑,而且这个贵金属还不是黄金、赤铜,而是白银,大明货币是银本位货币。

流入大明的白银是有数的,倭国银山一年最多 ,秘鲁总督府承诺了 ,而绝洲银矿,一年不足百万,短时间内可以忽略不计。

流入大明的白银一年只有 ,即便是最乐观,大明最多流通1. ,这已经是最乐观估计。

贫银,就是大明的老大难,也不怪金山国会对墨西哥总督府三个银山矿群,虎视眈眈了。

按照当下的一年 ,就正好过了这个危险线。

“停发宝钞,压力给到了朝廷,朝廷得想尽办法获得白银补充不足;不停发宝钞,压力给了万民,一旦宝钞崩塌,对百姓而言,就是天崩地裂了。”朱翊钧更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一旦宝钞这座高楼塌了,相信朝廷的百姓,多年积蓄全部毁于一旦,会造成极大的震荡,是真正的国失大信,人心启疑。

这也是自洪武之后,再没有大明皇帝胆敢轻易尝试推行宝钞的原因,其代价和后果,连皇帝都无法承受。

政治,都是取舍,代价由朝廷承受和由万民承受的取舍,朱翊钧点明了根本矛盾所在。

“先生有何看法?”朱翊钧看向了一直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装糊涂的张居正,元辅自始至终一直没有表态。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