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换了批人,几乎等同于换了人间

倭奴数量在缓慢减少,但来自安南国的夷奴,补全了这种数量减少带来的影响。

“挺好,丰臣秀吉干得不错。”朱翊钧第一次夸奖了下丰臣秀吉,这家伙见缝插针的本事,真的很强,做事也很果决,极乐教不能这么继续无序扩大下去了。

朱翊钧写了长长的朱批,和长崎总督府沟通了倭国的诸多情况,尤其是熊廷弼的近况。

石见银山的产量还在增加,石见银山算是混乱倭国少有的净土了。

再加上熊廷弼把倭奴当人看,石见银山矿工窑民的生产热情很高,今年从倭国流入大明的白银,增加了三十万两,突破了四百万两的大关。

熊廷弼被刺杀了三次,但都被熊廷弼给反杀了,熊廷弼并未受伤。

“叶向高,在翰林院读了三年书,又在朕身边做了三年文书,写起居注,现在该外放做官了,你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吗?”朱翊钧拿着叶向高的奏疏,询问他想去哪里,时间到了,不能一直在这里写起居注,也要去外面历练一番才好继续升转。

“回陛下的话,臣想去吉林垦荒。”叶向高给了皇帝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穷山恶水、不毛之地的吉林,这会儿的吉林,极为苦寒。

朱翊钧摇头说道:“可以选个腹地履任地方,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去了吉林,朕怕你把命丢了。”

叶向高仔细想了想,还是摇头说道:“侯巡抚吃的这样的苦,臣也吃的,一如戚帅所言,天变之下,辽东恐成龙兴之地。”

侯于赵吃苦,是做给事中与人逆行,被排挤出了京师,到现在侯于赵都对回京做官,不是很感兴趣,叶向高可没跟人逆行,也不受排挤。

“没苦硬吃是吧,你别后悔,朕给你机会了。”朱翊钧笑着说道。

“陛下,戚帅说,辽宁,则天下宁,臣还是想去吉林。”叶向高给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去吉林,不会后悔。

“行,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危,不要跟愣头青一样横冲直撞。”朱翊钧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每一名进士都很珍贵,尤其是叶向高这种才华横溢的进士。

“这几年在朕身边,你有何想法?”朱翊钧有些好奇,写了几年起居注,叶向高对国朝的看法。

叶向高思索再三,犹豫再犹豫,才俯首说道:“陛下,臣斗胆,臣观政日久,就看到了一句话,阁臣,不得善终。”

“嗯?”朱翊钧猛的坐直了身子,收起了几分懒散,说道:“仔细说说。”

叶向高有些紧张,但还是开口说道:“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故不得善终。”

“臣僭越。”

大明文渊阁大学士和宰相完全不同,宰相有属官,宰相总领行政,参与决策;

而阁臣没有属官,不总领行政,也参与机要之务。

阁臣非常的尴尬,要做事,就是以无权之官,强行做有权之事,无论势头多么凶猛,都会失败;

让本无实权的官员,去承担需握有权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其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造成阁臣如此尴尬的矛盾,就是权力与责任的严重失衡。

无权者既不能调动所需资源,也无力协调其他部门,却要为结果负责,必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之中。

而这个矛盾,根本原因是权力架构设计失当,导致的治理失效。

朱翊钧听完了叶向高的分析,几个人名在皇帝面前闪现,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在原来的历史线里,只有申时行,算是激流勇退了,其他人,都算不上善终。

“你讲的很对。”朱翊钧思虑许久后,点头说道:“一事不烦二主,你分析了现象、问题、原因,可有良策?”

叶向高赶忙俯首说道:“臣愚钝,未有良策。”

叶向高觉得自己通过现象,看到问题,试着分析其中的矛盾,找到原因,已经很厉害了!

陛下让他提供办法,他也想过,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觉得就是做了首辅他也没办法,因为张居正也没办法,张居正要有办法,就没有张党存在了。

座师制这种畸形产物,其实根源,就是阁臣们要解决没有属官,无法协调各衙门的无奈之举。

朱元璋勤勉,他废了宰相自己一元专制没有问题,朱翊钧也很勤勉,所以这个权责失衡的内阁,也能跌跌撞撞继续走下去,但一旦皇帝精力衰弱并且怠惰,这个问题就会暴露无疑。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人政治,兴盛十分困难,势不可挡,但其亡,真的非常突然,突如其来。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摇头说道:“朕和先生合计下,不为难你了。”

“臣告退。”叶向高松了口气,皇帝再问,他只能谢罪了。

朱翊钧让冯保下章内阁问策,很快,他就收到了回复,五张空白浮票,阁臣们的意思很明确,他们无能为力。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