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赵俣VS赵寿:父子矛盾

再者,赵俣考虑到,自己收复青唐、收复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收复高丽,灭辽、很快就会灭金收复东北,不仅让大宋完成了大一统,还对外大大扩张了领土,同时,开启工业革命、开启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改良粮食解决大宋民众的温饱问题,彻底实现了大宋中兴,功盖古今中外,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小小的赵寿能撼动得了的。

最关键的是,皇权的本质从来都是「强主则弱储」。

李渊、李隆基、赵佶的被动放权,根源并非其儿子的野心膨胀,而是自身已坠入权力的下坡路——他们或因政变失势,或因战乱丧权,或因昏庸而导致亡国的局面。

只要帝王身处权力巅峰时,即便储君年齿渐长、羽翼初丰,也绝无越界的胆量与能力,这一点在历史中早已被反复印证。

康熙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他在位六十一年,晚年虽有「九子夺嫡」的乱象,但诸皇子争夺的始终是「未来继承权」,而非「当下夺权」。

即便当时雍正已过不惑之年,在康熙面前仍需恪守储君本分,每日晨昏定省、奏对谨言,连培植亲信都需藏于暗处。

这只因康熙晚年虽倦于政务,却始终牢牢掌控着军权、人事权与朝政决策权,既能随意任免大臣,也能随时调整诸皇子的爵位与职权。雍正深知,只要他父皇一日未倒下,自己便一日无抗衡之力,所谓的夺嫡不过是在康熙划定的框架内博弈,绝不敢有半分逼宫之念。

另一个鲜明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登基后立朱标为太子,悉心培养二十五年,即便朱标已成长为能监国理政、拥有一定政治声望的储君,在朱元璋面前仍需绝对顺从。

朱元璋在位期间,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清洗开国功臣,朝堂之上无人敢挑战其权威,朱标即便对他父皇的严苛政策有不同意见,也只能以委婉劝谏的方式表达,从不敢试图干预皇权决策。

直至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皇权的交接才得以按朱元璋的遗愿进行。

这正是因为朱元璋终其一生都处于权力巅峰,既无内忧动摇根基,也无外患削弱权威,储君的存在始终是辅助而非威胁,自然不存在夺权的可能。

再看李渊,他被李世民逼迫退位时,早已因「玄武门之变」失去了对核心军力的掌控,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朝堂重臣或倒向李世民,或保持沉默,李渊的皇权已名存实亡;

李隆基在马嵬坡后被软禁,是因为安史之乱让他失去了民心与军心,逃亡途中的狼狈与决策失误,让将士们更愿追随能稳定大局的李亨,他的权力早已随大唐的国运一同崩塌;

赵佶禅位给赵桓时,金国的铁骑已逼近汴梁,他既无力抵御外敌,也无法安抚朝臣,只能以「禅位」逃避责任,那时的放权不过是权力崩塌后的无奈之举。

反观那些权力稳固的帝王,即便储君已至中年,也绝无轻举妄动的可能。

这便是皇权的铁律:储君的不敢动,从非源于孝道,而是源于帝王巅峰期无可撼动的权力威慑。

当帝王能牢牢握住军权、掌控朝局、震慑百官时,即便储君再有野心,也只能收敛锋芒,乖乖等待权力的自然交接——毕竟,没有任何一位储君,敢在手握绝对权力的父皇面前,拿自己的性命与未来冒险。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考虑与自信,赵俣才大力为赵寿铺路,甚至放任他发展。

……

出去历练了几年,赵寿才彻底知道,他父皇到底有多厉害。

赵寿甚至很没出息的想,穷自己一生,也达不到他父皇的十之一二,哪怕他将来真的继承了他父皇的皇位。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