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赵俣VS赵寿:父子矛盾
…
阔别东京汴梁城三年多的太子赵寿,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军旅锻链,回到了京师。
虽说这三年多,赵寿在军队中没有太过惊艳的表现。
但在这段时间内,大宋一直在跟金国和高丽交战。
赵寿担任过运粮官,担任过军需官,担任过军功统计官,担任过监军,担任过统兵将领,担任过医疗营的总管,参与过野战,参与过大型攻城战,参与过大型防守战,在刘法和种师道这样的前线统军大将身边担任过参谋,跟陈遘这样的统帅一块参与了收复箕地的全过程。
从粮草调度的损耗计算,到军营宿卫的轮值排布;从战前侦察的情报核验,到战后伤亡的抚恤安置;从器械修补的成本核算,到士兵士气的提振之法——这三年间,赵寿没有漏掉任何一处军营运转的细节。
赵寿还和将士同吃同住过,也使用过李琳炮、新型李琳铳等所有军械武器;既听过高阶将领推演战局的沙盘对话,也聊过普通士卒对军饷粮草的真切期盼。
早年间赵寿读过的那些兵书战策上抽象的「治军之道」,全被他化作了亲手处理过的具体事务。
于储君而言,这份经历不再是镀金的点缀,而是能看透军队肌理的实用根基;于未来的帝王而言,他无需再依赖臣子转述,因为亲身走过的每一段军旅路,都足够支撑他对军政要务做出清晰判断。
总的来说,这份完整的军旅历练,已经让赵寿配得上「懂军」二字。
回到汴梁城的第一时间,赵寿就进入皇宫去拜见赵俣。
一见面,赵俣就发现,经过军旅打磨,又已经十八岁的赵寿,再不是三年前那个带些青涩的少年。他脊背挺得笔直,像常年戍守边关的将士般沉稳,说话时语速平缓却句句有分量,再无半分浮躁之气;谈及军中见闻,从粮草损耗到战局推演,条理清晰得仿佛在陈述一份成熟的军政奏报,全然不见昔日需要旁人提点的生涩。
那双曾只映过宫墙柳色的眼睛,如今藏着塞外风沙磨砺出的锋芒,又沉淀着金戈铁马淬链出的厚重。像是被塞外的烈日灼去了最后一丝稚气,却又在烽火狼烟中淬链出了独属于将领的果决与从容。
赵俣望着眼前这个脱胎换骨的儿子,恍惚间忽然觉得,他已经不再需要靠礼制来彰显地位,那份从实践里磨出的干练与担当,让他即便此刻站在龙椅旁,也已然有了能撑起大宋江山的帝王气象。
十八岁,可以说是一个储君最适合登基的年纪。
其核心优势在于,既有独立执政能力,又便于接受辅佐、稳定权力过渡。
年龄太小,主少国疑,容易出现外戚、权臣专权;
而年龄太大(如超过三十岁)登基,
一来,长期作为储君,容易与现任君主产生权力矛盾,或因等待过久形成政治派系,登基后可能引发内部清算。
二来,自身已形成固定执政理念和班底,可能与朝中旧势力冲突,增加政策推行阻力,甚至动摇政权稳定性,例如:
李亨作为太子长达十八年,期间与父亲李隆基的权力矛盾日益尖锐,还需应对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的打压。为自保,他暗中培养了一批支持自己的武将和官员,形成独立派系。
「安史之乱」后,他在灵武自行登基,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本质上其实就是,长期储君生涯积累的政治力量,与皇权爆发的直接冲突,虽稳定了平叛大局,却也造成了唐朝中期「父子分权」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