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太子回来了

万一大宋被金国击败,或者有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南下打草谷,大宋还可以依托这条防线抵挡一下,保护大宋的军民不受其扰。

除此之外,这条防线还暗藏诸多精妙设计。比如各城之间的烽燧传递系统,并非简单的直线串联,而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即便某一处烽燧被敌军破坏,讯息仍能通过其他路径迅速传递,确保朝廷及时掌握敌情。

而且,在「堡寨群」中,还设置了隐蔽的暗道。这些暗道深埋地下,入口极为隐蔽,只有大将和重要官员知晓具体位置。一旦堡寨被敌军包围,守军可通过暗道与相邻堡寨取得联系,互相支援,甚至在必要时进行突围转移。暗道内部空间虽不宽,但足以容纳数十人快速通行,且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通风口和储物处,存放着干粮、饮水和简易武器以备不时之需。

真不怪大宋要如此慎重地打造这条防线,实在是,一来,关外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是真爱南下劫掠,这不光因为他们拥有强盗的本性,也因为他们要是不南下劫掠,碰到严冬或者别的天灾,甚至都有可能死九成的人口,因此,他们势必会南下劫掠,如此一来,大宋肯定要防止此事发生;

二来,大宋要将国都从东京搬到北京,那关宁锦防线可就成了拱卫新都的第一道咽喉要道。若这道防线有失,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便能顺着辽西走廊直扑北京城下,届时新都危殆,大宋社稷亦将倾覆。因此,这防线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大宋国运所系,容不得半点疏忽。

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些,赵寿才来亲自视察关宁锦防线。

亲自一一看过关宁锦防线的每一处防御设施了之后,赵寿才转道去了北京城。

经过重新改造,新的北京城,已不再是单纯的皇家都城,而是兼具军事防御、漕运枢纽与工业活力的「三重城郭」,其规制既承原来燕京城的雄浑骨架,又对外扩张了十几倍,还添了机器轰鸣的新生气象。

外城是北京城的第一道屏障,沿永定河与潮白河故道延展,周长足百里。城墙以「夯土包砖+钢筋灌浆」的新法筑就,底部宽达三丈五尺,顶部仍有两丈二尺,高度更是突破四丈一一比大宋旧都东京的外城高出近一丈。

外城共设十座城门,其中「广渠门」与「东便门」扼守通州方向的大运河码头,「门洞内铺设了铁轨,可直接衔接码头货场与城内的主要居住区;「永定门」则正对南下的官道与火车站,城门上方加装了两座生铁铸造的瞭望塔,塔内架设看能观测百里外的望远镜,塔基暗藏炮位,有十门重型李琳炮,可对任何敌人形成碾压性的火力覆盖。

穿过外城,便是内城,也是北京城的防御核心。

内城城墙虽略矮于外城(高三丈五尺),但墙体更厚,底部宽达四丈,墙面每五里便设一座「马面敌台」,敌台上不仅有传统的箭窗,还开凿了圆形炮孔,安置着可360度旋转的中型李琳炮,能对攻城敌军形成火力覆盖,也能形成交叉火力。

内城九门中,「正阳门」最为宏伟,门洞分为三道一一中间一道供皇家仪仗与火车通行(铁轨从城门下横穿而过,连接内城东站与西苑行宫),两侧则供车马与人流出入,门额上「正阳门」三字由赵侯亲笔题写,鎏金铜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内城的「王府并街」已取代东京的「州桥夜市」,成为大宋新的财富核心。街道两侧的商铺多是两层砖木结构,底层是售卖丝绸、瓷器与西洋钟表的店铺,上层则是钱庄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办公地。「大宋钱庄」和「皇家钱庄」的红砖大楼格外显眼,楼前的广场上竖着一根铸铁旗杆,顶端飘扬的黄龙旗下方,挂着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黑漆写着当日的金银兑换比例。

最内侧的皇城与宫城,则是大宋皇权的象征。

皇城城墙高二丈五尺,虽不似外城那般厚重,却在墙顶加装了通电的铁丝网,四角的角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有信号室,可通过电线与内外城的炮位、烽燧联动。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