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极限在哪里(6K)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们的工艺,设备不同,但技术路线相同,供应商不同,但工艺所蕴含的工程学原理相同,就像当年梁孟松出走三星,迅速帮三星搞定了 。

这背后的问题是工艺。”研发副总裁反驳道。

联席ceo语气提高:“哦?那么我们允许霓虹和高丽的工程师来我们的生产线上,看我们的生产,允许他们来参加我们的生产讨论会,允许他们查看我们部分生产档案。

这是不是泄密?要不要彻查?我看参与到其中的本省工程师对这个工作可是很热情,看到霓虹的工程师还学会了九十度鞠躬,他对老子都没这么热情。”

眼看着这两位还要继续围绕着本省外省、忠诚背叛吵个不停,魏哲家用力敲了一下桌子:“好了,这就扯远了。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应对,而不是在内部找敌人。”

商务高级副总裁赶快出来转移话题:“h公司这次只转移了四成,但这是风向标。

接下来,其他大陆的本土设计公司也会跟进。

我们在不久的未来会面临一个双重挤压:高端被三星和rapidus追赶,中端被华国本土厂鲸吞,最糟糕的是,这种损失不可逆转。”

魏哲家看着大家,语气平静下来:“现在,我们必须关注林文杰提出的两个筹码。”

他指向屏幕上的文字记录:

“如果台积电能够说服白宫,给我们做3nm的代工…”

“因为7nm和5nm的差距不大,没有办法作为决定性的筹码…”

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讨论。

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一方面是加大投入,加速推进先进制程的研发,另外一方面则是同意扩大对阿美莉卡投资,把最先进的2nm制程生产线搬一条到阿美莉卡,但要换得白宫的许可,许可他们卖5nm给大陆。

“梁工,来坐。”林燃指了指眼前的座位,对梁孟松说道。

坐在对面的,是真正的匠人,堪称是拥有工程师之魂的男人,如果他是霓虹人,说一句芯片仙人毫不为过。

从 ,中芯国际的制程研发速度实现了惊人的飞跃,哪怕没有林燃,中芯国际也实现了在没有euv等尖端设备情况下的7nm芯片制造能力,小批量用于特定产品。

最重要的是体系,他帮中芯国际构建了完善的半导体制造和研发体系。

当然,技术是一方面,林燃更敬佩的是对方的人品,对方在加入中芯国际才两年就捐了 。

和来大陆其他的4v半导体精英们在画风上差异太大。

“林总,目前我们的cg-1光刻机还在技术验证的过程,从理论上而言,它已经没有问题了,只是它的稳定性太差。

超构透镜这套镜片系统确实很先进,精度很高,但同样,它也有它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不能轻易去调整它,这套透镜系统太精密了,任何微小的温度、震动或颗粒物变化,都会导致光学失真。

一旦失真,我们不得不停止生产,重新进行数周的对准和校正。

校正一次的成本,甚至比生产一个月的7nm晶圆还要高。

和传统的半导体生产设备比起来,这条技术路线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调试成本太高,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上的成本。”梁孟松解释道。

正当台积电想要获得白宫许可,卖5nm的芯片给华国的时候,华国已经摸到了4nm的门槛。

这台命名为cg-1的光刻机,虽然还不是euv光刻机,因为华国还没搞定光源,但已经是传统duv光刻机路线下的极限。

“梁工,你犯了一个绝对稳定的工程错误。”林燃轻声提醒道。

梁孟松一愣,不解地看着林燃。

在过去的合作过程中,梁孟松知道林燃也许对工艺没有他那么熟练,但对方天马行空的想法,尤其是在数学解决工程上的能力,绝对是蓝星之最。

他们内部团队戏称,数学上的问题如果林燃没有办法解决,那这个地球上就没有人能解决了。

“我们用超构透镜的极限精度,实现了 4nm的理论分辨率。

但你试图用传统的静态被动稳定方法,不管是隔绝振动还是恒温恒湿去驯服它。

我们无数时间去调试,去追求一个理想中永恒不变的完美焦点。”

林燃抬手,指了指空气,似乎他们眼前就有cg-1光刻机一样。

“但cg-1的透镜组,永远不可能像 asml的纯石英镜片那样稳定。

它的材料、它的结构,注定对环境更敏感。

无论是从现在,还是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必须放弃绝对稳定的幻想,转向动态补偿。”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