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自问没有忘记反秦复国的大计,可如今的形势依旧很困难。
当然了,张良觉得复国很难,需要等待时机。
难道对公子扶苏来说,治理这个天下不难吗?
当初进入函谷关时,张良心中也想去问问那个在咸阳的公子扶苏,问问他要如何治理这个巨大的国家。
秦这个国家很庞大,对公子扶苏来说,治理国家又何尝不是一个大难题。
其实大家的处境也都一样,张良觉得公子扶苏面对治理国家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比起自己,也好不到哪去。
今天,吕马童带着江原县的县令前来探望,还带来了糯米。
在庶民眼中,吃糯米能够治病也能够驱赶不幸。
回想着以前的种种,去过潼关之后的张良想起了一件事,他想起来了在潼关县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
那句话叫做要好好吃饭。
其实在面对秦军搜捕的这么多年来,张良确实好久没有这么安静且安心的吃饭了。
吃着口中的糯米,张良看到县令递来一张纸,纸张所写的便是支教令,而且还写了韩远的名字。
秦对支教的夫子还是有限制的,每一个支教夫子都会被县令监督。
但支教夫子也可以检举县令,包括吕马童这个校尉也是可以监督县令与支教夫子的。
张良在支教令上盖了手印,从此就是这里的支教夫子,名叫韩远。
休养了半月之后,在江原县人们议论中的体弱夫子终于出来支教了。
江原县适龄读书的孩子并不少,从十岁开始蒙学的,到十五六岁能够写文章的学子,前后一共有三百人。
张良需要与其余三名支教夫子一起教学。
岷水的水流很清澈,张良时常站在这里望向南方,听说秦军就是从这里南下的,还听这里的县民说,去的秦军多,回来的秦军少。
直到张良通过吕马童看到了江原县的县志,才知道秦为了南征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以前的张良也会像天下人那样去想,皇帝南征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换作别人或许也不会想着一统南方。
可皇帝却这么做了,也有人说皇帝所作的是错的,更有说皇帝的行为会引起民愤,若不是有强大的秦军在,各地早就起兵复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