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张良当即答应了。
夜里,本想休息的张良又失眠了,不过吕马童的鼾声却如雷声作响。
翌日,张良早早睡醒与吕马童一起用着早食。
张良不喜像吕马童那样,早晨就吃满是油水的饼与肉。
看来看去,张良向店家要了一碗关中才能吃的豆,一碗豆要一钱,倒是不算贵。
这是张良第一次吃到豆,听说还有好吃的豆腐,不过眼下他没有闲情一一品尝,只能跟着吕马童去见渭南的郡丞。
渭南郡的郡丞是司马欣,张良一路走入热闹的潼关城中,还在回味着豆的味道。
豆确实很好吃,这是张良第一次吃到如此好的食物。
当阳光刚照到潼关城的书舍,就有朗朗读书声起,张良见到了城内一群群的孩子,在学舍内坐满了听课的学子,在学舍外,还有一群男孩子与女孩子正在听课。
吕马童道:“第一次来潼关?”
张良道:“我第一次来关中时,关中还没这么多学子。”
好在,张良看过韩远的卷宗,知道他在成为支教夫子前,随着王馀来关中就学。
有时接替一个人的人生,也需要了解这个人的身份与经历,在了解这个新身份的同时,张良也在逐步认识支教的事业。
一路上都有官吏盘问,当他们知道自己是支教夫子时,这里的官兵极其尊敬。
就连走到郡丞府,走到司马欣面前,司马欣也抱着十足的敬意。
“去了蜀中就怕你们水土不服。”
吕马童道:“我在北方打匈奴,都不怕水土不服。”
张良也道:“无妨。”
司马欣颔首,又写了两道文书交给两人,道:“可以了。”
带着通关文书从郡丞府走出来,张良又见到了一大群的孩子正在跑向食肆。
吕马童看着这个场面,道:“这里的孩子多吧。”
张良颔首。
“关中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来这里读书了,我们就不要与这群孩子抢食吃,我们吃点干粮快些赶路。”
(本章完)